编辑
金恪KNOW
饱览人间百态,有阅历GET
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研究报告中指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
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标志着都市圈时代正式来临。
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万-万人大都市圈。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多数都市圈人口处于持续流入。
城市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培育都市圈是从城镇化到城市群的中间阶段。发达国家人口流动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其中都市圈为中间阶段。
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
成熟城市群由若干分工较为明确、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大中小城市连绵而成,且均以一个或几个大都市圈为“硬核”,例如纽约都市圈、芝加哥都市圈、日本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伦敦都市圈以及巴黎都市圈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确立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并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但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群发展尚不成熟。
作为城市群的核心板块,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交通衔接薄弱、分工协作有限、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突出。
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成为国家推进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例如,广东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个都市圈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都市圈建设以同城化为方向,打造1小时通勤圈,圈内中小城市受益。
大都市圈分类
根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将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分为发达型、崛起型、起步型三类。
发达型都市圈年GDP均在2万亿元以上,A+H股上市公司数均在家以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在1万件以上,且都市圈内部分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差距相对较小、且近年呈持续缩小态势。
崛起型都市圈年GDP多在1万亿以上,但多数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尚处于虹吸阶段,中心城市与几乎所有周边城市的人均GDP差距都在扩大。
起步型都市圈年GDP均在1万亿元以下,产业创新指标也在大都市圈中排名相对靠后。
根据上述标准,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等6个大都市圈为发达型,北京、天津、成都、长株潭、重庆等15个大都市圈为崛起型,哈尔滨、南昌、长吉等3个都市圈为起步型。
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
入围的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分别为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主要依据我们的大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出于避免重复考虑,剔除在十大城市报告出现的单个城市都市圈天津,以及与上海大都市圈范围高度重叠的苏锡常都市圈,并顺延递补武汉、重庆都市圈。
No.1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思路进行产业优化布局。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在内的“1+7”城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万,同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的粤港澳大湾区规模大致相当。
上海大都市圈经济规模在全国都市圈中首屈一指,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的8.1万亿元;其中上海为3.3万亿元,占36%。大都市圈内经济强市林立,苏州、无锡、宁波3市GDP均跻身万亿俱乐部。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链最完备、产业创新最突出的区域,上海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性很强。
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周边城市均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在上海,制造生产环节在周边城市的产业梯度分工格局已经形成。
在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压力下,上海严控常住人口总量、建设用地总量、PM2.5浓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按照“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的发展思路,重点疏解核心制造环节外的其他制造环节、不具有国际连通性特征的一般生产性服务业、部分中低端研发中试和产业基地、部分市场化养老产业等。
上海大都市圈将作为“强核”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南通提出建设上海“北大门”,嘉兴提出“建设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宁波提出“谋划大湾区,强化与上海一体化同城化建设”。
此外,沪苏浙即将在三省市交界的青浦、嘉善、吴江部分乡镇推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载体。
No.2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县有望划归北京?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摊大饼式单中心辐射向紧密集约型多组团格局转变。
北京都市圈尚无明确的文件和规划。若以1小时通勤圈为标准,北京都市圈包含北京市大部分区域以及北京以东、以南方向的廊坊北三县、固安、廊坊市区、涿州、武清等地。距离北京中心城区更远的天津、唐山、保定、雄安新区等则属于京津冀城市群范畴。
按此标准,北京都市圈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在万以上。年北京GDP突破3万亿元,仅次于上海;而环京地区仅为北京的零头,年廊坊市GDP为亿元。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域范围内要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疏解核心功能区和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以及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等多个重点疏解承接新城,构造城市西部、北部的生态涵养区,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参考这一规划,我们可以将北京都市圈大致划分为梯度辐射的三个圈层:一是中心城六区,疏解非首都功能;二是城市副中心及城市发展新区多个新城,坚持集约发展,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及新增首都功能,辐射带动北京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三是生态涵养区及北京以东、以南的环京地区。
北京市域内集聚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但职住平衡问题在全国最为突出。
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以亦庄、顺义为重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创新引领示范区,以8所院校、18所院校为代表的高校科教资源形成了全国最优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系统。
北京还聚集了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信息、商务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汇集中国20%的世界强企业总部和家A+H股上市公司。而一般性制造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则严禁在北京发展。
No.3深莞惠都市圈: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经济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并东莞?
深莞惠都市圈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前店后厂”产业梯次转移,是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
深莞惠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3市组成,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从万增至万,GDP从亿元增至3.7万亿元。深圳市自年已连续4年人口增量在50万以上,冠绝全国;年GDP达2.4万亿元,且近3年仍以年均8.5%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奇迹发展部分受益于方便接受香港及境外的投资与产业转移。如今深圳已从“三来一补”的制造工厂升级成为创新创意之都,并向东莞、惠州等地梯次转移产业。
东莞因其紧贴深圳、连接广深的区位优势在制造业承接上占得先机,接受了深圳大量的创新生产环节外溢。东莞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已成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华为、大疆、蓝思科技等知名深圳企业纷纷转移而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惠州的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及石化产业为主,与东莞在产业层次上有一定差距,但产业升级将受益于深圳产业布局东进。
深莞惠都市圈人口结构全国最年轻,产业创新实力排名全国前三,仅次于上海、北京都市圈,是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
根据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东莞、深圳15-59岁劳动人口占比分别83.8%、81.9%,高居全国城市前两位;惠州也达71.1%,略高于广东省的70.8%。深莞惠都市圈拥有A+H股上市公司家,其中深圳、东莞分别占88%、8%;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件,其中深圳、东莞分别占75%、20%。
深莞惠经济圈(3+2)机制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飞地经济”和轨道交通一体化提升深圳辐射带动能力。
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自年起已召开11次,最初由深莞惠3市发起,年新增河源、汕尾2市。
深圳是经济人口大市、土地面积小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可能性长期存在,但受制于广东省发展大局。
深圳全市面积仅平方公里,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的1/8、1/3、1/4;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全国第一,可开发土地空间已几乎达上限。
坊间一度流传深圳携东莞、惠州成立直辖市的说法,但考虑到对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影响,可能性极小。
东莞划归深圳则是比深圳直辖可能性稍大的一种方案。深圳与东莞两市面积仅平方公里,年GDP合计高达3.3万亿,超越北京、比肩上海,且近年经济增速高于上海。
两市若合并将有望产生新的中国第一经济大市,对中国经济版图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不向广东省纳税,东莞等若并入深圳将极大削弱广东省的财政实力,地方阻力较大。
No.4广佛肇都市圈:大湾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广佛同城
广佛两市经济总量比肩深莞,分别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创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肇庆承接广佛产业转移。
广佛肇都市圈由广州、佛山、肇庆3市组成,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万,GDP3.5万亿元。
-年,广州常住人口年均增长46.8万人,仅次于深圳,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佛山年、年常住人口分别增长19.4、24.9万人,人口再集聚趋势显著。
年广州+佛山GDP合计3.3万亿元,与深圳+东莞相当;其中广州略低于深圳,而佛山高于东莞,即将跻身万亿俱乐部。
广佛肇都市圈是华南地区国际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广州未来以“IAB+NEM”等创新产业为主导方向,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
佛山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家电、家具、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和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等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基础雄厚,将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开拓金融后台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肇庆以资源型加工工业为传统优势产业,休闲旅游及农业资源丰富,目前以大旺高新区、怀集广佛肇经济合作区等载体积极承接广佛产业转移,打造与广佛产业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年肇庆承接的个产业项目中多数来自广佛,肇庆高新区引进的50多家企业中有40%来自佛山。
No.5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皖东城市受益
南京都市圈为我国第一个规划的跨省都市圈,安徽东部城市受益于与南京同城化发展。
在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都市圈仅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规避了跨省都市圈。
事实上,年国家计委的研究报告即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年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市启动共建“南京都市圈”规划研究,组建我国第一个跨省都市圈。年起南京都市圈形成当前《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中的“1+7”市模式。
都市圈8市拥有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南京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以及各类发展论坛等协调交流机制,常州市近年也作为特邀成员参会。
在南京都市圈8市中,马鞍山、芜湖、滁州3市同时也是合肥都市圈成员,而淮安是唯一不属于长三角城市群范畴的城市。
作为江苏省会,南京地理位置承东启西,对安徽东部城市有很强吸引力,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来自安徽。
南京与都市圈中安徽4市的距离均比安徽省会合肥更近,江北新区的建设更是加强了与马鞍山、滁州的联动发展。
从南京到马鞍山、滁州的高铁最短运行时间均在20分钟以内,催生“跨省上班族”;南京到芜湖也仅需半个多小时。南京多条城际轨道建设接近安徽地界,如S3、S8、S9号线,极大方便跨省人员通勤;S4号线建成后将把南京江北新区到滁州的时间缩短到10分钟。
No.6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国,成都人口经济集聚度高,周边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空间大
成都尚处于做大做强吸聚周边资源阶段,人口经济集聚度高。
成都都市圈以素有“天府之国”称号的成都平原为主体,包括四川省成都、德阳、资阳、眉山全域及雅安市辖区,面积3.2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约万,GDP为2万亿元。
成都平原四周群山环抱,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古蜀国的遗迹、唐诗宋词的华章、舌尖上的美食以及当地人悠闲宁静的生活共同见证了这里一脉相承的繁华与闲适,民谚有云“少不入川,老不离蜀”。
成都吸聚周边人口显著,年常住人口达万人,占都市圈5市总人口的61%;-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0.7万人,与同期整个都市圈人口增量几乎相等。
周边城市仅德阳人口年均微弱增长1.1万人,眉山、资阳、雅安分别年均净减少0.6、0.2、0.2万人。
成都年GDP达1.5万亿元,在二线城市中仅次于重庆、天津、苏州,占成都都市圈5市GDP的75%;A+H股上市公司数、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在中西部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第2,分别占到都市圈5市总量的94%、93%,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度远大于长三角、珠三角发达都市圈。
产业布局方面,成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聚集区,产业门类齐全;而德阳、资阳、眉山、雅安分别是上述一类或几类产业聚集区,城市间产业协同互补性不如发达都市圈。
成都周边4市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空间大,未来有望与成都同城化发展。
No.7杭州都市圈:民营经济天堂,互联网经济高地,西进扩大腹地
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绍四市民营经济发达,互联网经济领先,新成员衢州、黄山有望承接相关产业。
杭州都市圈包含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衢州、黄山6市,面积5.3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万,GDP2.9万亿元。在长三角地区近年人口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杭州都市圈人口再集聚明显,-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仅10.6万人,-年年均增长升至39.4万人,其中三分之二由中心城市杭州贡献。
年杭州GDP达1.35万亿元,相当于绍嘉湖三市总和,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天堂。
年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亿元,占GDP的61%;浙江全省的民营经济占比为65.5%,其中绍兴更是高达95%以上。
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亿元,占GDP的24.8%,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口碑网、菜鸟网络等企业是典型代表,盒马鲜生、网易严选、未来鲸选等新零售新业态蓬勃发展。
杭嘉湖绍四市产业协同程度高,嘉兴的海宁、桐乡,湖州的德清、安吉,绍兴的柯桥、诸暨等县市均与杭州产业密切融合。毗邻杭州下沙经开区的海宁高新区有70%的企业是由杭州迁入,包括娃哈哈、西子重工等知名杭企;德清有约四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30%以上的高端人才、60%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来自杭州,引进杭企中规上企业超家。
受益于杭州电子商务中心的地位以及年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湖州、嘉兴、绍兴等地传统外贸产业利用“互联网+”拓展新空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均居浙江前列。
而都市圈新成员衢州、黄山年GDP分别仅为、亿元,比杭嘉湖绍四市中最小的湖州也相去甚远。
衢州、黄山与杭州已有一定的产业要素互动,预计融入都市圈后产业转移承接和项目对接将大大加强。黄山将以各经开区为主体平台,有条件承接杭州的化纤、纺织传统行业转移,并主动对接杭州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
No.8重庆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新区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区,产业同质化、创新不足
重庆都市圈以重庆市35%的面积集聚65%的人口,创造72%的GDP,主城区与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均较强。
重庆都市圈即重庆大都市区。根据年《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和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庆大都市区是以主城9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的城市区域,是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
大都市区由渝西片区21个区组成,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全市的约35%;年末常住人口万,占全市65%;GDP约1.4万亿元,占全市的约72%。
其中,主城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研发及创意产业;城市发展新区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与主城区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由于地形因素,重庆未来向北拓展空间不足、向西空间较大;再加上让重庆向西辐射成渝发展主轴城市带的考虑,江津、璧山、合川未来有望划入主城区,重庆第二机场选址西邻四川区域的可能性较大。
与成都、武汉等中西部都市圈人口增长集中于中心城市不同,近年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较快,-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与主城区的2.1%接近。这得益于直辖市行政壁垒相对较小、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主城和新城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
No.9武汉都市圈:“圈子”缩小更务实,产业链向外延伸
从半径公里的“1+8”武汉城市圈到半径80公里的武汉大都市区,范围更小的都市圈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武汉都市圈按已有的政府规划可产生范围不同的两种理解:一是“1+8”武汉城市圈,包含武汉及周边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5个地级市和仙桃、潜江、天门3个省直辖县级市;二是武汉大都市区,包含武汉、周边5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仙桃以及与武汉接壤的部分其他县市。
以武汉中心城区为圆心,武汉城市圈的半径约为公里,面积5.78万平方公里,在周边地区与武汉发展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较难一体化发展;而武汉大都市区半径约为80公里,范围更务实。
武汉城市圈最早出自年提出的“武汉经济圈”,7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年《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要求全面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
年武汉GDP达1.5万亿元,占“1+8”城市圈的60%;周边城市中GDP最高的黄冈仅万元。-年武汉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5.8万,占城市圈人口增量的84%,周边城市人口吸引力也较弱。
年通过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提出以“1小时通勤圈”为核心构建武汉大都市区。显然,范围更小的大都市区比城市圈更好建设培育,产业协同、交通规划等也更易落地。
高速公路方面,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大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车,年将实现闭环运行,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将更加完善,相邻城市可实现半小时内通达。城际铁路方面,武黄(经鄂州)、武咸、武冈、汉孝(经天河机场)城际均已开通,武汉到仙桃、潜江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中,武汉到天门城际铁路处于前期研究阶段,8个周边城市均将实现与武汉城铁通达。
规划中的武汉大都市区城际铁路环线将串联武汉3个新城及包括黄冈、鄂州、孝感在内的近汉地区5市县。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武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公里,至年总长度将达公里,基本实现“主城联网、新城通线”。
由于周边城市发展与武汉存在较大落差,武汉短期内尚无城市轨道交通连接周边城市的规划。
No.10长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区相邻,“半小时交通圈”融合发展
长株潭三市产业互补性强,产业协同势头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长株潭都市圈包含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4万,GDP1.6万亿元。
近年省会城市长沙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GDP达1.1万亿元,为全国16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之一,对周边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年,长沙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高达20.1万人,人口吸聚能力强劲;湘潭、株洲分别年均微弱增长0.7、1.4万人。
长株潭三市均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长沙是湖南省科教文化和服务业中心,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家电、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具备优势;株洲是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交汇的重要铁路枢纽,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化学工业、航空航天装备等为支柱产业;湘潭旅游业较发达,主导产业有钢铁、机电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
三市注重产业协同创新,联合拥有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政策平台,联手创建长株潭衡“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群、长株潭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中部崛起战略中与武汉城市圈并驾齐驱的重要支点。
长株潭都市圈重点打造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六大产业集群,产业链相互衔接配套的体系正在形成。
来源
泽平宏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