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直透湖底,碧波荡漾之下,
水草摇晃其中,小鱼来回穿梭,
水鸟在远处嬉戏……
德清的“水下森林”
宛若生机盎然的热带丛林。
年以来,我县环保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以“水下森林”为核心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构建全域“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环境。如今,“水下森林”的打造已现成效,河水越来越清,河岸越来越美,水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在下渚湖街道塘家琪村一处原本是劣五类水质的水塘,经过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岸整体环境的打造,如今已成为村里的一处生态湿地公园。这片水域面积近平方米,通过“水下森林”纯生态治水技术手段,构建以“沉水植物、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鱼虾类”为食物链结构的水生态平衡系统,实现水环境自身循环净化功能。同时配置多种湿地植物群落,结合菱桶小品等元素,营造正片水体的良好景观效果。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水生态环境科工作人员许荷青介绍,随着环境越来越美,这里已成为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行走在塘家琪村的亲水步道上,水塘在阳光映射下波光潋滟、清澈见底,水中可见鱼虾戏石、藻荇交横,宛如一个生机盎然的“水下森林”。像这样的“水下森林”,仅下渚湖街道就打造了13个。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监测数据显示,这些以“水下森林”为核心的小微水体生态系统,各项污染物指标明显降低,主要指标达到了地表Ⅲ类水的要求,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水体及周边景观效果也大幅提升。
“水下森林”模式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根据“湖泊稳态转化理论”所发展出来的一种针对湖泊类型湿地的水生态修复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在水体中构建以沉水植物为基础,结合挺水和浮叶植物、各类水生动物、多种有益微生物等为一体的稳定水生态平衡系统,让水体拥有自净能力,进而改善水质,同时形成“水下森林”的生态景观。
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了“水下森林”建设15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小微水体的水质和能见度。下一步,环保部门将继续推进“水下森林”的建设工作,同时也会精心做好已建项目的管护工作。
-END-
记者:王明辉
编 辑:吴娇媚
审 核:康娌娜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来德清共享美好生活红霞醉人
摄于对河口水库
我德清拍客: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