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德清交通
德清新闻
德清医院
德清美食
德清天气
德清房产

农历十月十一憨山德清大师圆寂纪念日憨

憨山德清禅师

憨山德清禅师(-),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云谷法会禅师法嗣。金陵全椒(今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

年十一即怀出家之志,翌年投报恩寺西林永宁法师诵习经教,兼修儒学,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十九岁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读《中峰广录》,乃决志参禅。遂返报恩寺落发,从无极明信禅师受具足戒,听华严玄谈。因慕清凉澄观国师之为人,乃自字澄印。

嘉靖四十四年(年)再参法会禅师,得授念佛公案。隆庆五年(年)游历诸方,留连京城诸讲肆,又参谒遍融、笑岩二师。万历元年(年)游五台山,见憨山奇秀,乃取之为号。后住东海牢山(山东崂山),声望甚高。

万历十四年,神宗以《大藏经》十五部颁于天下名山,太后特赐牢山一部,并建海印寺,请师住持。二十三年,以私修庙宇之罪被诬入狱,削去僧籍,充军流放雷州(广东)。

万历二十八年,依南韶道祝禅师之请,止住曹溪,翌年重开祖庭,选僧受戒,立义学,养沙弥,设立库司清规,大振宗风。四十二年,太后崩殂,恩诏许还僧服,历游名山胜迹,说法弘化。四十四年,在庐山五乳峰创建法云禅寺,仿慧远大师之法,专心修持净业。天启二年(年),复应韶阳太守张公之请,再入曹溪。

禅师思想融合禅与华严,倡导禅净无别、三教归一之说。弟子有福善禅师、通炯禅师等。

天启三年(年)十月禅师示寂,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谥弘觉禅师。后人为师立塔于南华寺天子岗,世称憨山大师。大师留下全身舍利,现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

憨山大师著述甚多,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法华经通义》七卷、《起信论直解》、《圆觉经直解》、《肇论略注》各二卷、《唯识论解》、《净土会语》、《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老子道德经注》、《观老庄影响论》等,另有门人汇编之《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

《憨山大师醒世文》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谗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大师的一生》

憨山大师金刚不坏的肉身

憨山德清禅师,世称“憨山大师”,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极力主张三家思想的调和,其着作《道德经解》云:“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他极力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并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相契。

憨山大师一生历经四世皇帝,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曾为其作《御赞憨山老和尚法像》云:“耆老和尚,何等行状?撑持法门,已作栋梁。受天子之钳锤,为佛祖之标榜。”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生死大事出家能了

憨山大师(-),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全椒人(今属安徽)。父亲蔡彦高,母亲洪氏,为虔诚的佛教徒,一夜因梦见观世音菩萨抱送童子而有孕。

七岁时,钟爱他的叔父病死,憨山大师开始思索生死去来的问题。憨山大师九岁时,常随母亲至寺院礼佛,能背诵《普门品》。

嘉靖三十六年(西元一五五七),憨山大师十二岁,辞亲入报恩寺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兼习儒学及古文诗赋。不久,即能背诵《法华经》,并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十九岁,憨山大师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读到《中峰广录》时,体会禅中三昧,乃决志参禅,便返回报恩寺出家,受具足戒。

一日,听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因而恳切仰慕华严宗清凉澄观大师的为人,自字“澄印”。

游学参访顿悟法界

嘉靖四十四年,憨山大师至天界寺习禅,云谷禅师授以念佛公案,憨山大师发奋参究。因用心太急,背脊上忽然生出痈疽,红肿巨大,痛彻身心骨髓。

憨山大师益加勤勇,发愿诵持《华严经》十部,祈求护法伽蓝的护佑,期能圆满三个月的禅期,翌日清晨竟发现痈疽已然痊愈。往后一个月,憨山大师恍如置身梦中,不见身心世界,即使往来市中,俨如禅坐一般。

一日,憨山大师在天界寺闻法后,发现寺中后架精洁,对净头不由得生起敬意。及至探访,才知是一位全身黄胆,却两眼炯炯有神、目光激射的妙峰禅师。憨山大师欣赏妙峰禅师的率真,应其病情需要准备了果饼去探视他,并与他约定结伴同游。不料数日后,妙峰却不告而别,不知去向。

隆庆五年(西元一五七一),憨山大师二十四岁,开始游历四方,参谒善知识,随身仅有一钵,一路迳往风雪霜寒的北国天地而去,想藉此经历一番冰寒彻骨的磨炼。一日,他托钵于寒风刺骨的广隆市,自忖得意:“只此一钵,可抵万钟厚禄矣!”

当他行脚至京师时,一位身着衲衣,蓬头垢面的苦行僧飘然而至,憨山大师立刻认出那双激射的双眸——妙峰禅师。

二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随后两人连袂参访遍融禅师与笑岩禅师。万历元年(西元一五七三),憨山大师游五台山,见憨山奇秀,乃取“憨山”为号。

第二年,憨山大师与妙峰禅师结冬于蒲阪,阅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一段,顿明旋岚偃岳之妙,去来生死之疑,即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妙峰禅师见憨山大师神情异于昔日,遂问有何所得,憨山大师回答:“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妙峰说:“恭喜你已有住山的本钱了!”憨山大师已然泯除能所的对待,当下体证自性的无分别智。

身心两忘法界圆融

憨山大师曾隐居北台龙门,在万山冰雪之中,有老屋数椽,每届春夏之际,溶雪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奔驰之声,于是问妙峰如何修行。妙峰禅师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得证观音圆通的方法教授之。憨山大师有所体会,于是每日于溪畔禅坐,初则水声宛然,久而忽然忘身,万籁俱寂,水声不复聒耳。一日,粥罢经行,憨山大师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待觉醒时,身心湛然,了不可得。

万历四年,莲池大师游五台,过访憨山大师,畅谈五日而别。是年憨山大师忽有“一字不识”之悟境,因无人可请益,乃展读《楞伽经》以印证,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某日,憨山大师游山西雁门,平阳太守胡公请其赋诗,方才构思,诗句逼塞喉吻,从前所有记诵见闻,在此瞬间涌现。

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是禅病,只有熟睡可以消之。”于是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公呼之不应,撼之不动,鸣磬数声才出定。从此,默坐却观如出入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不可言喻。

万历五年,自雁门归寺,因思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且念于法多障,因见南岳慧思大师发愿文,于是发心刺血泥金书写《华严经》一部,皇太后嘉赞其行,特赐金纸以助。

万历六年,憨山大师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而且人来人往,不失应对,行坐立卧历历分明,净念相继。

神宗迁罪充军广东

万历九年,慈圣太后遣使礼请憨山大师设“祈储道场”,次年皇宫果然增添皇储。太后为感念五台山大方法师、妙峰禅师、憨山大师三位主事者,赐请他们前往宫里受供,然而却遍寻不着憨山大师,原来他结庐安居于东海牢山(山东牢山),使用“憨山”为别号。

太后遂赐内帑三千金为其建寺,憨山大师推辞不果,只好建议用此金施苦赈灾,并让使者持赈籍还报,太后更加敬佩憨山大师慈悲伟大的风范。

万历十四年,神宗以大藏经十五部颁于天下名山,太后特赐牢山一部,并率阖宫施金造寺,赐额曰“海印寺”。二十年,与紫柏真可禅师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并赎回静琬塔院。

二十一年,山东大饥,死者载道,山中所储斋粮尽分赈济近山的百姓,不足,又乘便舟至辽东籴豆数百石以济之。因此,边山四社的百姓得免饥死。

二十三年,明神宗反对太后为佛耗费,适巧太后派遣的使者与当朝权贵官员有嫌隙,官员利用东厂官役假扮黄冠道士,飞章诬奏憨山因建寺而侵占道院。不久,憨山大师以私造寺院的罪名充军于广东雷州。

憨山大师被补充军的消息遍传京城,城中士民老小及微服官员倾城而出,涕泣追送,足见人心之感化。当行经南京时,憨山大师母亲迎于江上,母子相见欢喜,谈话音声清亮,内心没有丝毫的滞念。

他不禁开口问道:“母亲!当您听到儿子面临死生大事时,难道一点都不忧虑吗?”

“死生是既定的因缘,我自己年纪一大把了,都不曾忧虑,又何忧于你呢?”母亲再叮嘱他:“你要以道自爱,不必忧愁于我,今日我就要先与你作长别了。”

憨山大师感动地说:“如果普天下的母亲都能有这样的见解,那里不能顿尽死生之情?”

因此,他在《憨山大师梦游集.母子铭》中写道:“母子之情,磁石引针;天然妙性,本自圆成。我见我母,如木出火,木已被焚,火原无我。生而不恋,死若不知,始见我身,是石女儿。”

万历二十五年,憨山大师抵达雷州镇,时值雷州旱荒,饥民死亡载道。憨山大师发动群众掩埋并建济度道场。八月间,镇府令他回返广州,当地官民崇仰其学德,经常有人来访。憨山大师身服囚衣为众说法,追随他学佛悟道者众多,他亦立下弘经之愿,日日以布教、弘法、著述为事,并开始着手疏论《楞伽》、《楞严》诸经。

流放期间,憨山大师曾依南韶官员道祝之请,入曹溪南华寺开辟祖庭,选僧受戒,创立义学,订库司清规,一年之间大振祖风。但因紫柏禅师在京师的“妖书”事件,憨山大师受累,再次被遣回雷州。

万历三十四年,朝廷大赦,憨山大师获释,被请回曹溪,为修复南华寺大殿,他亲自到端州采运大木,却因此被不肖僧众诬蔑他私用净财,讼案于按察院,憨山大师船居芙蓉江上二年待讯,大病几死。后虽真相大白,憨山大师却坚决辞去住持之位而专事讲经弘法。

十年的充军和冤狱讼案,使年届七十的憨山大师更深刻体会世间苦空无常。万历四十四年,他结庐安居于庐山五乳峰,并创建法云禅寺,仿效慧远的六时刻漏,专心念佛,修持净业,同时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参禅双修。

曹溪坐化肉身不坏

憨山大师圆寂于年。憨山大师灵体三天之后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第二年,弟子们将大师的肉身护送到庐山后,因庐山气候阴湿,侍者福善禅师建造了一座塔院,将大师肉身龛安供在塔上。

十一年之后,庐山猛虎作乱,五乳峰法云寺处在危险之中。福善禅师怕塔地不安全,就恭敬地请出大师的肉身龛,见护龛有一半被虫蚁侵蚀,因不敢入葬,就照旧封在塔中。

又过了九年,岭南弟子陈宗伯、刘起相等受曹溪佛教界的委托,去庐山迎大师归曹溪。当大师肉身护运到梅岭时,正遇到新任广东总镇宋昭明,就命士卒用车载龛,亲自送至曹溪。

宋昭明居士上任后方数月,又来到曹溪。这时护龛的弟子广成法师、慈力法师,见龛内有罅,就在罅上私自凿了一个小洞窥视,见大师肉身端坐如生,想打开龛室,但心里又犹豫不决。

宋昭明知道后,即抽出佩刀,劈开罅龛,看见大师双趺端坐,如在生时一样庄严,指爪头发都在生长,肤色依然鲜红,紫谱罗衣和挂珠还崭新。这时一阵风吹来,衣服忽然如云碎星散,随风飘舞,地方群众把它们掇拾去,作为吉祥的象征。

这时来了一位僧人,他请求要用印度保护肉体的方法来保护大师肉身,征得大众同意后,他就用海南的栴檀香末,涂在大师身上,在外表看来,好似一层油漆一样。这僧人涂毕后,竟自而去。

大师在生时,曹溪的一位善信妇女,她发愿绣制千佛衣一席供奉大师,她怕口气不净,就用黄绢裹口绣制,千佛衣制成后,大师却已入龛,这件千佛衣就藏在宝林库笥里。现在又取出此衣,披在大师肉身上,虽然经过了二十二年,但光彩照人,如新制的一样。

封龛圆满后,弟子们就将大师安置在旧塔院供养,并改号为憨山寺,距离南华寺宝林禅堂的半里地。

弟子们根据供养六祖大师的惯例,每日早晨用热水香汤一盂,熏大师面出汗,又以毛巾拭干,接着和在生时一样,供给饮食。一周年还要进行一次沐浴。

每年二月和八月,各地佛弟子们上山朝拜憨山大师的肉身,带着敬仰的心情在大师前礼拜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师依然以金刚不坏之身端坐于此。

憨山大师著作甚多,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经通义》十卷、《法华经通义》七卷、《起信论直解》、《肇论略注》各二卷、《唯识论解》、《净土会语》、《中庸直指》等。另有门人汇编的《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

憨山大师所度弟子众多,当时的士大夫如汪德玉、吴应宾、钱谦益、董其昌、屠赤水等,都对他非常敬仰。

憨山大师一生修道起伏骤变甚巨,从皇太后的激赏荣耀遽变而成国家罪犯,讥谤、牢狱祸害不断,直至后来,他仍一本淡泊守道的初衷,虽处倾覆流离之际,却毫无怨尤,心甘情愿地为国为教牺牲奉献,此种不执不取的精神,造就了一代高僧伟大的风范。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禅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qingxzx.com/dqxw/2406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