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明(永乐)
尺寸:高24.9厘米,口径3.1厘米,底纵7.6厘米,底横10.1厘米,足径7.6×10.1厘米
所在场馆:上博—古代陶瓷馆
▲青花山茶纹扁壶
什么是“扁壶”?
青花山茶纹扁壶腹部呈圆月形凸起,又称“报月瓶”,扁壶的外形最早源于宋元期间,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摆布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明代的抱月瓶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其中又以永宣时期的最负盛名。
源于华夏,生而混血
这件青花山茶纹扁壶从形式到内容都富含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韵味。这是为什么呢?
明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海外诸国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在大量的青花瓷随郑和船队远销中东、西亚等国时,也带来了异域精美的工艺品。
(明永乐青花葡萄纹菱口盘图源自网络)
外国使团晋献的精美绝伦的金银器、铜器使明帝欣喜异常,命令宫廷画师参照设计成青花瓷器的装饰画样,提供给景德镇烧瓷艺人,烧成大量的成品再回赠给各国贡使和国王。
一部分随使团来华的穆斯林商人更精明,他们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亲自携带画样,大批定烧青花瓷后直接在港口装船运往西亚各国,在中国本土生产的带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青花瓷在西亚和中东地区风靡一时。
(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明永乐图源自网络)
甚至有研究表明“有70%的永宣青花瓷在造型方面可以在西亚地区的金银器、铜器、玻璃器、陶器、木器中窥寻到渊源范本”。这也是这件青花山茶纹扁壶为何充满异域风情的主要原因。
青花山茶纹扁壶的观赏价值
明永乐时期的瓷器在瓷器艺术的长河里也是一朵极为灿烂的浪花,后世学者将“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简称为“永宣青花”,其青花瓷的成就登峰造极,达到整个明代乃至于明清时期的艺术巅峰,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青花山茶纹扁壶整器有三层花卉图案,颈部饰缠枝花,头肩处绘蕉叶纹,腹部绘折枝山茶花。青花色泽清新明快,晕散有疵,纹饰局部疏朗得体,是永乐时期青花瓷中的佳品。同类型壶器大英博物馆、台北故宫均有收藏,但花纹风格迥异较大。
我们下期再见~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