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罗伯特·M.奇蒂诺译者:胡毅秉
北非战场的“神话”要比其他任何战场都多,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神话便是关于埃尔温·隆美尔。战后几十年,他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明星”之一,人们为这位“沙漠之狐”书写了不计其数的传记,而他出现在银幕上的次数要比其他所有德国将领加起来还多,几乎每个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者都知道隆美尔的神话。
隆美尔指挥非洲军获得的战绩确实激动人心,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分析家认为它们终究只是毫无价值的次要事件。隆美尔对枯燥的后勤学缺乏兴趣,他酷爱战斗,他总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远走高飞,所有这一切或许都是电影的好素材,但是在现代条件下出现在一个军队指挥官身上却是灾难性的,而且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在这片沙漠中的最终失败。
当隆美尔抵达非洲时,他带去了一套已经全面成熟的战法。这个男人曾在年的卡波雷托战役中凭借着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山地战胜利获得了功勋勋章(蓝马克斯勋章),也曾在“黄色方案”行动中指挥第7装甲师。在法兰西会战中,隆美尔的表现与其说是像传统的师级指挥官,不如说是像执行奔袭任务的18世纪轻骑兵。
在非洲的隆美尔继续化身为“自由巡行的轻骑兵”。隆美尔接到的命令,无论是来自希特勒,来自总参谋部,还是来自他名义上的上司——北非战区的司令伊塔洛·加里博尔迪将军(GeneralItaloGariboldi),都是明明白白、毫不含糊的。在归他指挥的部队达到一定实力前,他不应谋求对英军发动决定性的作战。他的部队本来仅仅是一支拦阻部队,作用是激励和支持意大利军队,防止他们未经一战就撤退到的黎波里。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隆美尔最初的兵力极少,基本上只包括第5轻装师的侦察营和一个反坦克分遣队。该师的其余部分仍然在运输途中,而第15装甲师要到5月底才会到达非洲。
这是一场没有事先谋划的战争。在年以前,德国总参谋部里几乎没有任何人设想过在欧洲以外开展大规模战争,在德军决策圈里没有一个重要人物料到会再次进行此类战斗。德军甚至基本上没有非洲的地图,在即将发生的战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隆美尔靠着指南针和车辆里程表来指挥的。
尽管如此,隆美尔在抵达非洲时却一心想找到发动进攻的机会。此时正逢沙漠战争的关键时刻。在年2月英军于贝达福姆(BedaFomm)大胜意军之后,理查德·奥康纳将军(GeneralRichardO’Connor)本可以一鼓作气将意军赶出的黎波里。然而他却失去了这个机会,因为伦敦抽走他最好的部队,并将他们送到了希腊。英军中东司令部解散了奥康纳的第13军,代之以菲利普·尼姆将军(GeneralSirPhilipNeame)管辖的暮气沉沉的昔兰尼加司令部。虽然奥康纳是当时英国屈指可数的经过实战考验的战地指挥官之一,但却被提拔到了行政岗位上,担任驻埃及英军司令。而具有最丰富的沙漠作战经验的部队(第7装甲师),也被遣回埃及,分散驻扎在各地,从事各种杂役。代替第7装甲师驻扎在英军前线的欧盖莱(ElAgheila)的是经验不足的第2装甲师。该师有一个旅装备了不少缴获的意大利造M13/40坦克,这种坦克截至此时在战斗中的表现很难增强英军士兵的信心,不过它们至少装备了耐用的菲亚特发动机,因此具有比英国的“十字军”式坦克更可靠的机械性能。
摄于年2月下旬或3月初,隆美尔(图中最右侧)在的黎波里码头观看坦克的卸载。尽管任务和兵力都不允许他主动进攻,但他显然已在内心里盘算着如何进攻了。
隆美尔是个勇猛好斗的战将。他面对的是一批缺乏经验的敌人、一个缺乏经验的指挥官和一个不思进取的司令部。他虽然接到了明确的命令,但是他过去就有抗命的经历,而且以此为荣。在和自己的意大利友军(“公羊”装甲师、第10军的“博洛尼亚”步兵师与“帕维亚”步兵师)取得联系并亲自实施了初步侦察之后,他就决定发起进攻。行动开始于3月24日,德军的第3侦察营对英军在欧盖莱的防御阵地进行了试探性攻击,守军并未应战就撤退了。
随后德军在3月31日进至布雷加港(MersaelBrega),与英军坦克首次交手。这是一次激烈的小规模战斗,隆美尔经过精心侦察,在正面突击的同时派一部分部队在北面(也就是英军阵地与大海之间)实施侧翼包抄,然后对布雷加港隘路中的英军步兵发起向心攻击。最后第8机枪营的突击撕开了英军阵地,缴获30辆卡车和50辆布伦机枪装甲车,并迫使幸存的英军沿巴尔博公路(ViaBalbia)仓皇逃向艾季达比亚(Agedabia)。隆美尔紧追不舍,其间仅仅为了接一些电话和电报而稍作停留,这些电话和电报来自柏林及罗马,全都是警告他不要冒进的。在艾季达比亚,隆美尔又打了一场机动战:他派第5轻装师的步兵和机枪部队正面进攻守军,然后又让自己的坦克绕到南边,攻击守军在沙漠一侧暴露的侧翼。在这场战斗中,他重创了皇家坦克团第5营,摧毁约25辆敌军坦克。
德军在4月2日进入艾季达比亚。虽然双方目前仅仅打了三次勉强超过团级规模的小仗,但是此时隆美尔明白,自己已经打乱了英军在昔兰尼加的整个防御部署。他的“威力侦察”(这是他说服上级让自己开展行动时所用的字眼)此时已经成为一场全面进攻。他兵分三路同时进击。在他的左路,是意大利“布雷西亚”师和第3侦察营,他们沿海岸公路行进,不断骚扰撤退中的英军。在右路,德国第5轻装师和意大利“公羊”装甲师的侦察营拉开宽广队形扫荡空旷的沙漠,穿越大昔兰尼加突出部的底部,奔向海岸公路上的德尔纳(Derna),以求切断英军退路。在这两路部队之间,隆美尔的装甲主力(第5装甲团、第5轻装师一部和“公羊”师)则向着英军在穆苏斯(Msus)和梅基利(Mechili)的补给仓库进军。
摄于年上半年,非洲军军长隆美尔正在座车上就餐。
面对如此猛攻,英军在昔兰尼加的防线土崩瓦解。德军推进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一次战斗。左路纵队在4月2日占领艾季达比亚,4日占领班加西(Benghazi),7日占领德尔纳。中路的主力坦克纵队在4月6日抵达穆苏斯和梅基利。德军在当地缴获了英军堆积如山的各类物资,包括足以供德军走完余下的东进路程的汽油,还俘虏了英军第2装甲师的师长和他的整个指挥部。次日,该纵队的先头部队就抵达了贾扎拉。英军后方陷入一片混乱。在4月6日,德军一支摩托车侦察队在黑暗中截住了一辆显然因迷失方向而徘徊的小汽车。车上乘客正是昔兰尼加英军的指挥官尼姆将军和奥康纳将军本人,两人就这样成了德军的俘虏。两位将军的被俘标志着战斗开始仅一个星期,英军在昔兰尼加的指挥系统就彻底崩溃。到了4月11日,德军已经包围沿海要塞托布鲁克,一些小部队还继续东进,占领了巴迪亚(Bardia)并到达了埃及边境上的塞卢姆(Sollum)和卡普佐堡(FortCapuzzo)。这是一次极速机动,其距离远远超过了隆美尔熟悉的欧洲条件下的机动距离。事实上,他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推进了约千米。
可是,这约千米的推进有多大意义呢?虽然隆美尔通过一次大跃进冲到了埃及边境上,但此时有一个不屈的要塞位于他后方,严重威胁着他的交通线和补给线。他曾尝试在行进中夺取托布鲁克,但是惨遭失败。在复活节之战(4月10—14日)和突出部之战(4月30日—5月4日)中,第9澳大利亚师的防守者顽强地守住了阵地。雷场限制了德军的攻击路线,而支援火炮、反坦克炮和支援坦克的直瞄射击将突击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第15装甲师的师长海因里希·冯·普利特维茨将军(GeneralHeinrichvonPrittwitz)也在炮火下丧生。和过去所有伟大的德国将领一样,隆美尔精通运动战之道,但是像这样难啃的阵地却能使任何用兵如神的指挥官显得与凡人无异。
托布鲁克不仅没有被攻克,还因为它的存在使隆美尔穿越沙漠的大进军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虽然这第一次战役使隆美尔在德国以外声名鹊起,但却没能为他在柏林的指挥机构中赢得多少支持。隆美尔证明了自己是处理空间和时间问题的大师,能够以最快速度前进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和各种头条报道。但是除此之外,他取得了什么成就呢?在4月底,哈尔德将军把自己的军需总监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将军(GeneralFriedrichPaulus)派到了北非,他的任务是:与显然“发了疯”的隆美尔会谈,设法让他恢复理智。
本文摘自《国防军:第一部.折戟沉沙,年德军历次战役》
现代德国军事史研究泰斗——罗伯特·M.奇蒂诺奠定地位之作《国防军》系列三部曲,详尽再现年的德国“国防军”荣获“亚瑟·古德泽特”奖、美国军事历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