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文化礼堂到底是什么?德清的村民会说,是唱歌跳舞的地方,是喜丧宴请的地方,是乡亲唠嗑的地方,是长点见识的地方……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经过两年建设,文化礼堂已成为30多万德清村民共同的生活舞台与精神家园。
捎着家常味、带着泥土气,遍布浙江的三千多座文化礼堂,激活了农村文化这一池春水,催人在历史沉淀中回味乡情,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中接受洗礼。今天,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德清召开,让我们以德清为蓝本,感受一座座乡间精神地标如根般蕴藏的文化力量。
临近中午12点半,德清县雷甸镇洋北村村民龙宪红早早地来到村文化礼堂。她挑了靠近舞台的前排位置就座,顺手拿起桌上的苹果啃了起来。
一个小时后,文化礼堂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娘子军”表演。台上拔河、踩气球等活动,让参赛妇女激战正酣;台下观众吃着水果,喝着茶,嗑着瓜子,还不时拍手鼓劲。
“还好来得早,不然哪能挑到好位子。”占据有利“地形”的龙宪红暗自庆幸。今年3月5日,洋北村文化礼堂为村里的妇女,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三八”妇女节趣味文艺汇演。
这个一年中有天开门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的洋北村文化礼堂,在村民心里已经成为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份精神文化寄托。
特色文化礼堂,走进村民生活舞台上,12位女选手分列两队,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弱女子”摇身一变成了“女汉子”,她们侧着身,相互拉扯着一根粗绳子。
台下观众看着可带劲了。“快往后拉,快用力。”龙宪红攥紧拳头,嗓子都喊沙哑了。调皮的孩子,一溜烟跑到舞台正前方。
被挡住视线的龙宪红立马侧身,用力伸长脖子,探出脑袋紧盯台上的一举一动。看到自己支持的队伍一直落下风,她急得直跺脚。舞台两侧,围着不少男同胞,他们都是台上“娘子军”的家属。这回,大男人们有力无处使,只能干着急。
这是3月5日当天,洋北村文化礼堂庆“三八”妇女节文艺汇演的“压轴”大戏——拔河。扣人心弦的表演,吸引了村里男女老少前来凑热闹。不仅礼堂正中24桌红木八仙桌高朋满座,就连两侧过道摆的长板凳都挤满了人。
村民们边吃着各式水果,边观看台上唱歌、跳舞等活动。现场不少人都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我去报名参加的时候,名额早没了。”龙宪红一个劲地叹惜,以往只要村里举办节庆活动,她从没落下过。
除了节庆活动,文化礼堂还成了洋北村民生日、乔迁、结婚时举办酒席的首选场所。龙宪红的哥哥嫂子去年10月结婚办酒,正是选在村文化礼堂。
“酒席开了36桌,村民边吃边聊,有说有笑,可热闹了。”龙宪红说,当天酒席上的菜和酒,提前一两天就准备起来了。村里请的6个厨师从下午5点一直忙到晚上7点半,她则奔波于餐桌和灶头之间,临时当了一回“服务员”。
问龙宪红为啥酒席不办在上档次点的酒店?她抢过话来,“谁说不上档次?文化礼堂宽大敞亮,摆个30多桌绰绰有余,还有舞台上的歌舞表演好看呢。”
龙宪红说,在文化礼堂里摆酒,更重要的是经济实惠。“每桌多元的标准,照样能吃鸡鸭鱼肉这些好菜,相比于酒店,价格便宜一半都不止。在家门口摆酒,亲朋好友不用大老远赶去酒店,省心省力。”
“一村一堂一品”,扎根德清乡间以实用性和丰富活动为主的洋北村文化礼堂,在村里有很高的人气,难怪村民们都称它为“生活着的文化礼堂”。
在德清,有特色的文化礼堂还有很多。春日午后,行走在德清乡间,从德清县城武康出发向西,沿着三莫线穿过绿荫成廊的百年梧桐道,映入眼帘的是“老旧”的砖瓦墙,“泛黄”的门牌匾,还有古朴典雅的农家小屋。莫干山镇燎原村文化礼堂便“隐匿”在这民国风情小镇之中。
与洋北村不同的是,由黄郛莫干农村改良展示馆、莫干山车站、萱草书屋和标准室内礼堂等共同组成的燎原村文化礼堂,好比是个乡村文创产业中心。燎原村党总支书记罗卫平说,该村文化礼堂以“民国文化”为主题,注重传统民俗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比如,经过改造修新的莫干山车站,记录了民国时期至今当地交通的发展;走进黄郛莫干农村改良展示馆,呈现的则是当地农耕文化的变迁。而与民国历史文化遥相呼应的是,莫干山清境文化创意园、陆放版画馆等一大批文创产业基地落成,助力当地文创产业发展。
德清禹越镇杨家坝村,有着皮影戏发展史。在村文化礼堂二楼,一面一人多高的幕布前,几个栩栩如生的影子人物,四五排长板凳,这一切仿佛让人又回到童年围坐着看皮影戏的时光。
禹越镇宣传委员闻卫强说,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中,村里重新挖掘皮影戏文化,让这种光与影的传统艺术以一种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
而在德清东部的新安镇舍北村,水网密布,古桥错落。依托独特的水乡文化,村里不仅建成了舍北村文化礼堂及和美乡风馆,还恢复当地的“水上戏台”,还原村民们“隔岸观戏”的习俗。
洛舍镇砂村“红色”文化礼堂、禹越镇三林村孝文化礼堂、雷甸镇雷甸村由小庙小庵改建而成的“非遗”文化礼堂、筏头乡后坞村山村特色文化礼堂……46座风格迥异又独具村落特色的文化礼堂,就像农村精神文化新地标,矗立在德清乡间。
搭建公共空间,传递浓浓乡情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不仅为德清农村送去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它还逐渐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
今年过年前,燎原村举行的一场“乡村春晚”,让20多年没敲过锣的村党总支书记罗卫平,拿起龙灯锣“锵锵”了一回。“大家玩得开心,我就跟着起起哄,敲了十来分钟都不嫌累。”说到这里,罗卫平忍不住大笑起来。
罗卫平说,原本当天预计1个小时能结束的“村晚”,在村民的欢呼呐喊声中,又“拖延”了一个小时,一直到晚上8点半才散场。“要是在以前,晚上村民没事做,十有八九是在打牌打麻将。”
不仅如此,燎原村文化礼堂还成了村民们学习知识,充电的地方。罗卫平说,莫干山镇民宿产业发达,村里会定期举行酒店服务员、厨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邀请种养殖大户当讲师,帮助村民解决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文化礼堂还扮演了延续乡情的精神纽带这一重要角色。
雷甸镇洋北村村民对此感受最深。年,洋北村完成整村拆迁,年村民搬到了与老村庄一河之隔的对岸新居——东港欣苑。
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公园里运动健身器材齐全,小区步行至镇上不过10分钟,平地而起的现代化小区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却也让村民间的交流隔了道心灵的围墙。
“以前住老房子,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串门多热闹。现在楼上楼下隔一扇门,时间长了都认生。”村民何七妹说,刚搬进来时,邻里间说个悄悄话的人都没,想着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温馨。
与何七妹一样,习惯农村生活的村民搬进了新房,却也迷茫,乡愁哪里寻?
年,洋北村新建成文化礼堂。此后,村里大大小小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村民们发现,原本单调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逢年过节,文化礼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村民逐渐熟悉起来。“村里很多人,现在见着面,我都叫得出名字,不会觉得尴尬。”何七妹说。
“算上村民们生日、结婚、乔迁的宴请,文化礼堂的活动都排到后年了。”洋北村党总支书记潘正华打趣道,“一堂难求”的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德清的“洋家乐”。
“想插个队安排活动都不行。村民还时常追着村干部问,啥时候会有活动?”雷甸镇宣传委员沈均晶说。
德清县文明办主任嵇会斌表示,文化礼堂为村民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激发了村民参与村落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成为传递乡情的重要阵地。
文明种进心田,守望精神家园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提及,农村有“两大污染”,一个是水污染,另一个是精神污染。水污染怎么办?我们推“五水共治”,精神污染怎么办?我们建设文化礼堂。
怎样才能把“文明”的种子种进农民的心田里?就在去年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给出了答案,要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在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等方面的作用,真正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文化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如今散落在德清乡间的一座座文化礼堂,已从一个个“盆景”转变为一片片风景,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推动教育教化进礼堂,凝聚向善的力量。30余次“向身边的人学习”、“好婆媳”、“好邻里”、“美丽德清嫂”、“好家风进礼堂”等评议活动,不断释放民间的道德力量;
——推动礼节礼仪进礼堂,传播文明的风气。60余次“孩童开蒙礼”、“重阳敬老礼”、“毕业感恩礼”、“做圆子过清明”、“迎新春打年糕”等文明礼仪和乡风民俗活动,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推动乡风乡愁进礼堂,激活历史的记忆。新桥村桥文化节、五四村美丽庭院文化节、上柏村“非遗赶大集”、东衡村赵孟頫诞辰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等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实现“非遗”传承;
——推动文化文艺进礼堂,丰富基层的生活。依托“一村一堂”的便利,去年德清46家文化礼堂共开展村落文化节、送戏下乡、文化走亲、双百双巡、礼仪传习、理论宣讲、乡风民俗等活动累计余场次,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对德清农民来说,文化礼堂不是展示展馆,而是生活的舞台,精神的家园。逢年过节进文化礼堂早习以为常,礼堂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以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为主题的武康镇五四村文化礼堂,在去年举行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上,受到省委书记夏宝龙的高度肯定。
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林华表示,德清作为我省首个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县,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重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托农村文化礼堂,为村民送去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培养村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幼有所学,还促进农村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村民素质,有效强化了基层乡风文明,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氛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