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订阅本账号!
问: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天天看余杭的新闻呢?
答: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仁和街道位于余杭区北部,东濒京杭大运河。东连塘栖镇、崇贤街道,西与德清县三合乡和余杭区良渚街道交界,南接良渚街道,北界德清县雷甸镇。
年8月,由獐山镇、东塘镇、云会乡合并设立。
“仁和”之名,原以仁和县得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年),钱江县改名仁和县。公元年仁和、钱塘两县合并,称杭县。年8月东塘镇、獐山镇、云会乡合并,因镇址建在原钱塘与仁和县分界线仁和一侧,取名仁和镇,亦寓意“上下团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云会村“云会”村之名,系沿袭旧乡名。据年县民政科《关于公社名称调查报告》记载:“据当地三老者云,民国二十年(年)左右,唐虞村、民和村、范生村、奉贤村等村合并为大云乡,因上纤埠有大云塘,故名。
毛家坝、西山、东山、岳山等地合并为大会乡,是以上纤埠东一座大会桥取名。民国二十四年(年)左右大云乡与大会乡合并为云会乡。”
—西山—
村以位于西山北面得名。新四军烈士墓位于西山西坡。年5月10日,新四军三纵八支队在东山、西山和南山,一举歼灭国民党浙江保安第三团及德清(武康)、安吉(孝丰)、长兴等县自卫队。战后,当地人民将牺牲的新四军战士葬此,并为两名新四军烈士修墓立碑。年重修陵墓,墓碑曰:“新四军烈士墓”。
—店头村—
相传很久以前有人在此开店营业,故名。
—水路里—
原地势低洼、下雨就成水路,故名。
—新房子埭—
原在四丰桥南陈家门。村以旧时弟兄俩分家另新建房子而得名。
—北施港—
有南北施港之分。明末清初,有粮船云集,“粮船兜”为粮食交易之河港,村以施姓人家居多得名。
—茅家坟—
传说中有一丫头逃难至长满茅草的坟墓时生下一个男孩,村以此得名。
东山村年9月村规模调整时毛墩坝、豆腐桥两个村合并命名东山村。“东山”村之名,是以毛墩坝和豆腐桥两村之间的“东山”得名。解放前此地有东山庙,颇有名气。
—毛墩坝—
相传一百多年前,此村名永昌坝,坝后有小山头名鲤头山,“昌”“鲳”同音,鲤能吃鲳。村民贫困,归咎于此,于是改称毛墩坝,因“毛”“猫”同音,猫能吃鱼。
—葫芦坝—
相传有人在此种有3亩葫芦,只结了3条葫芦而出了名,村中有葫芦坝,村以坝名。
—豆腐桥—
原名斗富桥,后音转为豆腐桥。其意无考。
—夏家里—
此地原有夏有庆大财主,现村民皆夏姓。
—施田畈—
施姓大户人家的田称施田畈,村以此得名。
九龙村“九龙”村之名,以驻地旧有九龙庵得名。
村中有9条河,弯弯曲曲相互贯通,宛如9条腾飞的巨龙。在9条河的中央有个大池,池水长年清澈见底。传说此池由9条龙常年看守,每年天上的王母娘娘带着众神仙来到池中洗澡嬉戏。
—李家桥—
相传李姓人家大部分的田地在河对岸,为了来往方便,以李家为首携同村民建造了一座小桥,俗称李家桥。
—人民墩—
旧时此村素富,家家有陈米,村四周环河,故名陈米墩。“人民”“陈米”方音相近。
—张花弄—
传说此地有一个人靠糊纸龙为生,逢年过节时,有位张姓大户人家请其人糊花龙,故名。
(九龙张花弄“成功坝”桥)
栅庄桥“栅庄桥”村之名,以境内栅庄桥自然村得名,为著名小集市。
—木克桥—
原名木砍桥。相传村民砍掉两岸树木建桥。后嫌“砍”字不雅,改名为木克桥,或取五行相克之说。
—南车—
孙王氏有三辆油车,南面停放车之地称为南车。
—栅庄桥—
相传,栅庄桥始建于太平天国时期原系三孔石桥。日本侵华时毁其中孔,后遂以木板代替。
年被洪水冲塌。年重建水泥桥,即今之栅庄桥。栅庄桥小镇与其西约1华里之会塘,互为兴衰,约在年,会塘衰而栅庄桥代兴。
年爆发西镇农民运动,此地是余杭最早组建的党支部之一。现仍有小市面,西南距良渚较近。人口计入在集镇。
花园村“花园”村之名,以村处于运河沿线,农户多种植苗木,环境如同花园一样而得名。
—林家兜—
相传最早迁来者为林姓,现村名仍多数林姓。年冬,马东林等人在鸭兰村(原属沾驾桥乡平泾村)开展党支部工作时,到此村创建林家兜党支部。
—河儿塘—
村有条河,形如池塘,故名。
—河经坝—
连接东西运河的一条小河经过此村,故名。
—舍人兜—
相传太平天国时,此地杀过富人,村中有杀人兜,后因名称不雅,音转为舍人兜。
双陈村“双陈”村之名,以陈家洋和陈家角两村合并而得。
(双陈村陈家坝九省桥建于清咸丰十年。造桥的捐款涉及到九个省,故名。)
—陈家角—
村西北有条河,西通良渚镇,北通塘栖运河。西南北方向地形凸出只角,最早居民陈姓较多,故为陈家角。
—陈家洋—
村中有条河,南通杭州,北达塘栖,河水流经此村时西面凹进,形成一个小漾,农户大多姓陈,故名。“洋”“漾”方音相同混用。
—计家坝—
传说村中出了个计姓大力士,一天他与康桥的大力士比赛挑石狮子。计姓大力士虽力大无穷,但人忠厚老实,在运河摆渡时也不放下来歇一下,上岸挑到义桥时吐血身亡。此村农户为了纪念这位大力士,把河坝称为计家坝。
普宁村“普宁”村之名,以境内普宁寺得名。普宁寺兴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公元—年),先后称普宁院及大普宁禅寺,寺名取佛光普照天下安宁之意。
平宅村“平宅”村之名,据清光绪《唐栖志》载,明初仁和人平显,字仲微曾居此。此人“博学多文,风流蕴藉,诗文皆有典则,书法深稳可尚,癖嗜松。洪武间官广西藤县令。寻降主薄,谪戍云南。故居在北关外之横里。地有仲墅、洛山、水名十二里漾。”所著《松雨轩集》中有句云:“万顷水云横里北,百年邱陇洛山阳。”又云:“水竹空思仲墅村。”又该志杂记篇“仲墅”条下载:“今其傍,村曰平宅,聚族而居。皆平姓。”村名因此而得。
—西岸墩—
村原有“西方庵”,村在庵西,故名。“庵”后讹传为“岸”。
—对丰墩—
村中有条河,河对岸居住十几户人家,庄稼年年丰收,生活较富裕,故名。
—大家兜—
或作“城隍桥”。村中城隍庙,庙南有城隍桥。此地只有一河兜,大家都到河兜中洗东西,故名。
葛墩村“葛墩”村之名,是沿用解放初葛墩乡名。据《唐栖志》载:“葛墩为晋时葛稚川(洪)飞升之处,有葛仙祠……祠侧有葛仙桥,葛仙墓。”
新桥村“新桥”村之名,以境内新桥自然村得名。
—新桥头—
村以境内新桥得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桥头村民施文富,因家中添置家具,要在农具上署上地名和姓名,因境内有座“新桥”,便在农具上署上“新桥”字样。后来村民添置农具时仿效署名“新桥”。从此“新桥”一直沿用至今。
—火墙埭—
村民房屋均砌耐火墙,作为隔离火带,故名。
—黄泥滩—
村位于运河南岸,黄泥冲积成滩,故名。
东塘村“东塘”村之名,系沿用东塘乡名。东塘以位于古官塘河之东得名。
—塘梗儿—
村四面皆鱼塘,村民进出都须通过池塘梗,故名。
—丁家兜—
浜兜边原住有一户平姓地主,几百年来沿用平家兜名,现村民皆姓丁,年改成丁家兜。
—丁家角—
村民都姓丁,此地三墩鼎立,呈三角形,解放后建小桥相连。
—栅口角—
此名自古相传,村前河口有栅。
《唐栖志》“仲墅”条下记载:“今其地桥栏水栅,俨然有故墟之迹焉。”志成于清光绪年间,其说似即指此。
—十房里—
清嘉庆年间,有沈姓大户,生有十子,分十房,村以旺族为名。
三白潭村“三白潭”村之名,以境内三白潭得名。当地流传两则动人的传说。
一说,南海金鹤北迁途中,肚痛欲产,寻寻觅觅,见此处林木茂盛,百花竞开,宛如一片柔软的棉绣地毯,就一连下了三个蛋,变成了三个潭。
又有一说,古时此地原是一片良田,百姓丰衣足食。有年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焦,玉帝却降旨不准降雨。东海小白龙同情民间疾苦,违旨降雨,被玉帝就地斩为三截,龙尸落下之处就是头白、二白、三白三潭,龙头重,头白深;龙身长,二白长;龙尾落地时狠命一搅,就成了最大的三白潭。
(据说在三白潭看到过彩虹的姑娘,都会有一个好归宿!)
—冷泉坝—
又名“涌泉坝”,清《唐栖志》桥梁篇有“冷泉坝桥”下注“其地即名冷泉坝”。
—胡西墩—
村东有大片竹林桑园,曾为胡氏天官府邸所在地,故名。
—鸭兰圩—
村西紧靠二白潭、三白潭。村东原是大片圩田,水位甚低,杂草丛生,系野禽栖息之所,故称“鸭来圩”,亦书作“鸭兰圩”。后来此定居者日多,村向南北延伸,分称南北鸭兰圩。“圩”方言读qí。
—施家墩—
解放前称“倪家里”,实则施姓为主,农业合作社时施家墩高级社为杭县先进集体,全县出名。
东风村“东风”村,是沿用年命名的东风大队之名。
—上纤埠—
从前到杭州的水路,到此河又宽又直,可上岸拉纤,故名。此系水乡古市,分东西两部分,中有大会长桥相连。
—马家塘—
古时此地有个姓马大力士居住塘边,故名。
奉口村“奉口”村之名,以境内奉口自然村得名。
据清《唐栖志》载:“奉口之名最古,唐宋问人皆有题咏,实为钱塘至湖州之要道,非若今之癖处镇西北隅,为舟车不常过之地也。”“咸丰庚申以前,有丁奉碑在奉口对面山北小涧内,横作小桥,以通行路,碑字为‘汉前将军丁奉之碑’,俯扑涧中,惟‘军丁奉之’四字探手可按。奉口,或以丁奉墓得名,亦未可知。”
—燕湾—
东为獐山,北为洛山,西为西险大塘,地形如燕。此村坐落在燕形凹中,故名。
—奉口—
此村地形似凤,村中有条河是运河通苕溪的主要航道。苕溪出口处建有一闸,闸门位置恰似凤嘴,后“凤口”音转为奉口。
—獐湾—
东靠洛山,西濒苕溪,村民章姓居多,居住苕溪转弯处,故名。“章”“獐”音同,讹为獐湾。
洛阳村“洛阳”村之名,以境内洛阳桥自然村而得。
—寺兜里—
村坐落红眉山南侧山坳中,相传坳中旧有红眉寺,现已毁。寺前有河兜,前无通向,即所谓“断头沟”。村以此得名。
—洛阳桥—
此桥原系石桥,现已改成水泥双曲拱桥。旧桥边原有洛阳庙,村以此得名。明嘉靖《仁和县志》旧有“洛阳桥”记载。
渔公桥村“渔公桥”村之名,以境内渔公桥自然村而得。
—渔公桥—
村以渔公桥(古桥)得名。现桥已拆除,原址改建大坝。相传有位老翁常在桥下垂钓,故称渔公桥,村以桥名沿用至今。
永胜村“永胜”村之名,是以胜利桥、前河圩两村合并后,能更好的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而得,寓意“永远胜利”。
—殳家坝—
原名木家坝。旧时此地有河建有一闸,曾有殳姓人家居住此地,故名。现无殳姓者。
永泰村“永泰”村之名,以解放初永泰乡得名。寓意“国泰民安”之意。
—钟家塘—
原名八字桥,别名永泰。村边有两条相交的河,原建有两座桥,呈八字形。后改名钟家塘。
—吴根桥—
有条河横贯此村,细长多支流,形似蜈蚣,河上有座桥名蜈蚣桥,后讹传为吴根桥。桥已毁,旧桥址处另建水泥桥。
宏达村原名坟头村,村南有2个较大的坟墓,相传一名小娘坟,一名东海坟。年农村门牌编制时,村民反映坟头村不雅,改名宏达村,意为“宏伟腾达”。
来源:余杭史志
余杭人长按下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