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看专家门诊,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提起家门口的镇卫生院,浙江德清洛舍镇的居民丁学年竖起大拇指。以前要到医院就诊的他,现在在洛舍镇卫生院就能治疗了。
像丁学年一样,曾经一患稍大点的病就往杭州、上海跑的德清人,现在对家门口医疗服务的满意率高达96%。年9月,在“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基础上,浙江在11个市各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将其作为推动县域综合医改、补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短板的新突破口。德清县就是试点县之一。
县域“医共体”建医院硬件和软实力和全国不少乡镇卫生院一样,在“医共体”推行前,德清县老百姓就医同样面临“医院人满为患,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现在,这种情况得到极大改善。近日,记者来到德清县武康健康保健集团洛舍镇卫生院,看到有不少患者前来就诊。
“这都是全县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功劳。”说起卫生院的变化,武康健保集团洛舍卫生院院长徐小芬很感慨。去年4月洛舍镇卫生院改造后,医院的硬件条件得到了“质”和“量”的提升,“软实力”也迅速崛起。
年4月之前,洛舍镇卫生院没有一张住院床位,也完全不提供住院医疗服务。如今,这里有了10张病床,医疗环境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去年4月19日,我们接收了第一位住院患者。截至今年3月6日,我们已接收了多名住院患者。”徐小芬介绍。
医生在洛舍镇卫生院对住院病人进行日常问诊
在住院部,记者看到了前来做糖尿病复诊的丁国芹,接待她的是武康健保集团县级院区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黄建君。“我是黄主任的老病人了,之前复诊我要医院。现在黄主任长期在镇卫生院坐诊,我看病方便了很多。”丁国芹感慨道。
现在的卫生院,每周都医院专家坐诊,使患者看病有了连续性。不仅如此,卫生院的药品种类也从多种增长到余种,真正改变了医院“缺医少药”的情况。
“带教”团队作用明显患者再医院跑专家的下沉还起到了“带教”团队作用。在德清县武康健康保健集团阜溪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记者见到了院长吴峥明。医院的呼吸内科主治医生到洛舍镇卫生院的执行副院长再到阜溪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两年多来,他感受到了“医共体”改革给卫生院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医共体’改革前,卫生院的抢救室几年都用不上一次。由于卫生院医疗资源落后,需要急诊的病人来了后医生都不敢碰,直接叫医院。”吴峥明说,但经过带教,现在面对病人,他的团队已可以做到急诊抢救临危不乱。
吴峥明回忆,他还在洛舍镇卫生院时,有个急性支气管哮喘的老人被送到了卫生院。原来,老人患有哮喘但一直没得到正规治疗,天气变化后突然胸闷气急。吴峥明和团队成员对其进行了吸氧、雾化等对应治疗后,老人的病情马上得到了缓解,整个治疗仅用时约15分钟。
像这样的案例在基层卫生院还有不少,这也是专家和资源的下沉给基层卫生院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不仅提升了就诊率,也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及诊疗能力。
据了解,德清县整合县内医疗资源,县域内家医疗机构从“各自为政”变为“一家亲”,年县基层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5.17%,基层就诊率达69.7%,同比提高7.02个百分点。
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了“上门服务”家庭病床得到百姓好评阜溪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科室齐全,中医特色鲜明。吴峥明介绍,这里原以骨科为特色专科,以前,门诊及住院病人都是清一色骨科,内科有问题的病人都会选择直接去县城就诊。“医共体”建设后,县里的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中心在保证专科发展的前提下,全科也逐渐强起来了。
阜溪卫生服务中心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家庭病床服务
“医共体”建设后,中心还在县级专家的指导下开设了家庭病床,为需要康复护理却行动不便无法出门的病人、病情稳定却又需要特殊护理的病人、慢性病老人等开设家庭病床,提供上门送医服务。这在以前也是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
阜溪街道秋山村的沈子凤老人是首批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73岁的她有30余年的糖尿病史,经过中心顾月青医生的治疗后病情好转了不少。不过,沈奶奶还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针和定期监测血糖,这样一来,医院接受检查治疗,行动不便的她每次看病都十分费劲。家庭病床建立后,顾月青带领责任医生定期为沈奶奶上门服务。目前,沈奶奶的血糖控制得很好。
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家门口就能实现优质就医群众对“医共体”满意度达97.8%为撬动医改坚冰,年底,浙江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工程,通过让“医学人才下沉、医院下沉”,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一直以来,“下沉”在浙江纵深推进。年9月,浙江在11个县(市、区)启动县域医共体改革,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县域医共体,指的是在县域内组建若干个以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拿德清来说,年,该县以县域医共体试点为契机,对全县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武康和新市两个健康保健集团,打通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围墙”。两大集团分片区负责群众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医疗任务,让百姓就医“小病在社区、医院、康复回基层”。
自“医共体”建设开展以来,年,浙江“医共体”建设地区医院三、四类手术例数增长10%以上,超过1/3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一、二类手术,群众对医共体满意度达97.8%。
浙江的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仅是卫生体制领域的改革,更是一场公共治理变革,是通过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医改的红利最大化释放,让百姓享有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信息来源:青年时报记者:胡清林
编辑:梅苏苏梁达妮
审核:周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