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近年来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政策驱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化整合、统筹协调,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在总结前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要求,编制完成《德清县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指导新一轮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全县按照战略规划开展了“绿美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智慧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六村行动计划,取得了六个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农韵的绿美乡村
围绕“县域大景区”的构想,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总体要求,“点线面”结合全面提升县域美丽度。一是开展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和示范乡镇创建。成功创建11个县级精品示范村、个市级美丽乡村、11个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和6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二是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按照“串点连线成片、整体耐看可游”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环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线、中东部历史人文景观线、蚕乡古镇景观线、防风湿地景观线、水梦苕溪景观线等5条各具风情的景观线,把美丽乡村“盆景”串成“风景”。三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大气污染防治为抓手,打出一系列环境整治“组合拳”,有效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优化生态环境,成功创建全国生态县。创新实践“九法治水”,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清三河”治理任务。坚持“一根管子接到底”,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治理村全覆盖,在全省首创县、镇(街道)、村、农户及第三方“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模式。坚持“一把扫帚扫到底”,全面实行城乡一体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二)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共创共享的共富乡村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依托美丽乡村发展多种业态的美丽经济,推进“美丽田园”建设,促进“美丽农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农民共创共富。一是推动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德清大力实施农业“两区”建设,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全链发展、功能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居浙江省各县(市、区)第一位。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现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数家。二是提升新型业态发展水平。乡村民宿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以裸心谷、法国山居等“洋家乐”为代表的家特色精品民宿,带动了76家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年度实现农洋家乐经济营业总收入7.05亿元,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三是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转化、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建设,提升村级组织的“造血”能力和整体服务功能。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提升收入水平。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9.3%,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元,低保覆盖实现应保尽保。
(三)弘扬农村文明乡风,建设文化为魂的人文乡村
深挖德清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历史文物、文化风俗的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培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一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在全国首创农村“和美乡风馆”,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0家,实现乡村文化从“送”到“种”。二是积极筹划敬农文化节。以“崇农、爱农、兴农”为主题,展现德清美丽乡村和现代农民风采,挖掘德清农业文化深层内涵,筹划“中国(德清)敬农文化节”主题活动,全面塑造美丽乡村的敬农文化主题,强化“以德务农、依法护农、顺天敬农”的思想理念。三是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大力开展民国风情—燎原村、爱情小镇—蠡山村、防风古国—二都村3个历史文化重点村建设,编撰完成德清县历史文化村落故事集,建立“千村档案”。
(四)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互联网+”的智慧乡村
抓住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契机,启动“美丽乡村+互联网”项目,让美丽乡村插上互联网的智慧翅膀。一是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淘宝“德清馆”农产品销售平台,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全县行政村以淘宝商店和丰收驿站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全覆盖,完成农村电商服务站家。二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县落实智能化农业生产园区2个、物联网示范点6个,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建成高档花卉生产温室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用手机APP进行管理,小根鲌颡渔业示范区等组成的德清新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智慧渔业的示范生产区,给农业园区、鱼塘连上“智慧”翅膀。三是把互联网用于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完善程序、健全制度,努力打造“高效、快捷、便民”的新型乡村公共服务模式,实现各类服务“一卡通”。
(五)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城乡联姻的乐活乡村
德清作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县,承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等14项国家级、25项省级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深入推进“新土改”。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活权、保权,将农村死产变为活权、活权变活钱,切实助推农民收入增加、改善生产生活。全县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宅基地%确权发证;全县农户%完成农房所有权颁证;村(社区)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完成。村土地(林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完成组建。同时打造全省首个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示范平台,在全国率先敲响“农地入市”第一槌,撬动农村沉睡资产。二是积极开展“新金改”。以省金融创新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在农村产权全面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等途径,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保障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成立浙江省首家“道德银行”,根据道德积分对农户实施信用评定和政策倾斜。12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户,金额8.47亿元。三是持续深化“新户改”。年9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梳理以不同户口性质划分而区别实行的公共服务类型,实现12个部门33项政策全面并轨,逐步消除了依附于户口上的城乡差别待遇,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六)巩固社会和谐成果,建设服务臻美的善治乡村
持续深入推进“平安德清”建设,全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深化“驻村连心”“返乡走亲”等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创新推行“乡贤参事会”“便民36条”等基层自治做法,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了平安建设的“十一连冠”。一是以“立德、立言、立业、立境、立信”五立评价标准实施美丽家庭创建活动等为载体,开展万个美丽家庭创建活动,落实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美”的建设机制。二是深入开展“十线百村”党建提升工程,软弱落后村“一村一策”整改转化到位,县镇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全面落实。三是深入开展全民道德教育,设立全国第一个“公民道德教育馆”,创新推出“百姓设奖奖百姓”,根据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编排成越剧《德清嫂》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形成公民道德建设中独特的“德清现象”。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