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属湖州市管辖。地处北纬30°26′~30°41′,东经°45′~°21′之间。东西长55.95公里,南北宽29.89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东邻桐乡市,南毗杭州市余杭区,西界安吉县,北与湖州市郊接壤。杭宣铁路和国道穿越南北,东西向有09省道。居天目山东北,东苕溪中游,杭嘉湖平原西部。属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县政府驻地武康镇。
县境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部为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区,山峦起伏,竹茂林丰,是全县竹木、茶生产基地。境区内有国家级著名风景区——莫干山。有海拔米以上的五指山、黄回山、塔山、天山、倍顶山等5座山峰,其中五指山海拔.9米,为全县最高峰。中部属湘溪、余英溪、阜溪的河谷,为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东部,在东苕溪以东,地势低洼,海拔3.5米左右。古运河流经县东南,东苕溪古道斜贯东北,平原地带河港纵横,漾潭星罗棋布,属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
综观德清县的地形,西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平原,东部为平原水乡。县境山地丘陵面积为.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4%;平原为.15平方公里,占51%;水域.50平方公里,占10.6%,故有“四山一水五分地”之说。
二、区划沿革德清县境上古时属古防风氏国。周初隶吴,春秋时属越,越灭属楚,为春申君黄歇封邑──菰城境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置会稽郡,改菰城为乌程县。会稽郡领乌程、余杭等26县,德清为乌程之南疆,武康是余杭的北境。
西汉高祖元年(前)春,县境属荆国,十二年改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复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县境属之。
三国时,属东吴版图。吴黄武元年(),析乌程、余杭置永安县,乃武康建县之始。
晋太康元年(),改永安为永康县。太康三年,改永康为武康县,隶属吴兴郡。历宋、齐、梁、陈四代未变。
隋开皇九年(),废吴兴郡,武康并入余杭县,属杭州。仁寿二年(),复武康县,属湖州。大业二年(),废湖州,武康属余杭郡。大业十二年,改隶吴兴郡。
唐武德三年(),改武康为安州,次年改为武州。七年,废武州,复置武康县。天授二年(),分武康东境17乡置武源县,为德清县建县之始。景云二年(),改武源县为临溪县。天宝元年(),定名德清。乾元元年(),改吴兴郡为湖州,德清县、武康县同属之。
元至元十三年(),改安吉州为湖州路。至正十六年(),改湖州路为吴兴郡,同属吴兴郡。
明代改吴兴郡为湖州府,两县同属之。
清沿明制,隶属如故。
民国元年(),废湖州府,两县均直隶于浙江省。民国3年,改道制,两县同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制,由省直辖。民国24年,浙江省设9个行政督察区,德清、武康同属第一区。民国27年1月始,武康、德清为浙江第一区武德行动委员会,作为战时体制,两县合并。同年7月底裁撤,改为德清、武康二县。10月改属第二区。民国37年(),两县复属第一区。同年7月,德清县属吴兴专区,武康属临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设10个专区,德清属嘉兴专区,武康属临安专区。年,临安专区撤销,武康改属嘉兴专区。
年6月,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属嘉兴专区,年改专区为地区。
年7月,撤销嘉兴地区,分湖州市、嘉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德清隶属湖州市。
县以下政区,现为乡镇。历史上唐代分乡、里二级,百户为里,5里为乡。宋代仍为乡、里。元初改乡、里为都、图。明代分乡、都、里3级。清朝沿袭明制,清末民初改设区、乡。民国17年(),颁行村里制,5户为邻,5邻为闾,百户以上为乡;乡闾之间,在城镇设里,在乡设村。民国24年乡以下改行保甲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6个保以上设乡镇。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镇)、村人民政权,年撤区并乡。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设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年7月至年1月,撤销公社建制,恢复乡镇、村制至今。
唐代:德清县17乡(乡名佚)。武康析置武源县(德清)后存20乡:敬让、负郭、安乐、武都、武义、太原、桃原、永安、信义、旗亭、至孝、城山、前溪、风诸、封禺、凤山、永平、武昌、崇仁、太平。
五代:德清县无考。武康县梁开平四年(),吴越王钱镠并20乡为13乡:武都、武昌、旗亭、永安、崇仁、安政、义宁、封禺、义安、至孝、风诸、怀德、太原。
宋代:德清县嘉泰间(约1)定为6乡:永和、千秋、荫宗、金鹅、遵教、永宁。太平兴国元年三月()置新市镇。景德元年(4)设德清镇。武康大中祥符元年(8)设5乡,后并为4乡:崇仁、武都、庆安、太原。
元代:德清县18都图。武康县18都62图。
明代:德清县6乡18都里:永和乡、千秋乡、松山乡、永宁乡、遵教乡、金鹅乡。武康县4乡18都65里:崇仁乡、武都乡、庆安乡、泰原乡。
清代:康熙元年()德清县设6乡18都村,乾隆后()改24区庄。武康县康熙时设4乡18都60图,雍正后()改18都庄。
民国元年()德清县设2区11乡:德清城区、新市镇区;洛舍乡、文墅乡、仁寿乡、松山乡、三山乡、新塘乡、安国乡、白云乡、雷甸乡、龙潭乡、大麻乡。民国4年撤文墅乡并入城区和洛舍乡。武康县资料缺。
民国20年(),德清县设余不、洛舍、新市、大麻4个区,7镇,95乡。武康县设52个区:英红、余英、崇贤(今二都一带)、上柏下柏、秋山,6个镇:英红、余英、阜溪、崇贤、上柏、下柏,56乡。
民国36年(),德清县设余不、新市、洛舍、大麻4个镇,11个乡:下舍、禹越、白云、曲园、龙溪、永凝、双马、双溪、栎林、乐安、方山。武康县设4镇:阜溪镇、英红镇、余英镇、湘溪镇,6乡:莫干、三民、安仁、兆丰、仁风、禺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德清县设5区:城关区、新市区、洛舍区、下舍区、双马区,3镇余不、新市、洛舍,13个乡:白云、双溪、乐安、栎林、方山、龙溪、下舍、曲园、永凝、双马、禹越、大麻、勾里。
武康设5区:城郊、莫干、三桥、上柏、仁山,4镇:余英、英红、阜溪、湘溪,6个乡:兆丰、莫干、安仁、三民、仁风、禺山。
年,大麻乡划入余杭县。
年,德清县有2镇15乡,武康县有10个乡。
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全县设城关、洛舍、干山、下舍、高桥、新市、二都、千秋、上柏、三桥、莫干、雷甸12个公社。
年,南路公社从吴兴县划入。
年,撤销武康镇并入千秋公社,年10月恢复武康镇。
年,全县有城关、新市、武康3个镇,25个乡:城关、南路、洛舍、戈亭、梅林、钟管、新联、高林、后坞、莫干、三桥、龙山、干山、士林、筏头、对河口、秋山、下舍、油车、二都、雷甸、勾里、禹越、上柏、三合等乡。
年乡镇撤并,从28个乡镇调整为21个。对河口乡并入武康镇,后坞乡并入筏头乡,二都乡并入三合乡,城关乡镇合一,戈亭乡并入钟管镇,梅林乡、新联乡并入新市镇。
年1月18日,上柏镇、三桥镇、秋山乡并入武康镇,龙山乡并入洛舍镇,高林乡并入新市镇。
年底止,全县为13个镇:武康、城关、新市、洛舍、钟管、徐家庄、高桥、雷甸、莫干山、勾里、干山、下舍、士林,3个乡:筏头、南路、三合。
三、地质地貌(一)地质构造
县境地质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之钱塘台坳中,属安吉─长兴台陷的武康至湖州隆褶束南段东侧。境内地壳运动始于印支期,古生界地层褶皱上升,形成北东向构造骨架。燕山中晚期除部分继承印支期断裂构造外,又产生新的构造体系,并伴有强烈的侵入活动和岩浆喷发。喜马拉雅运动在境内主要表现为不平衡性升降。西部地质构造分北东向、北北东向、西北向3种。东部地质构造地表均为第四系覆盖,其基底构造仍以北东向为主。
县境地层以新生界第四系及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下古生界地层也有部分出露,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震旦系:为县境最老的沉积层,主要出露在城关镇官庄一带。自下而上有:雷公坞组砾砂岩,属地台型冰水沉积,未见底,厚度大于90米,西峰寺组砂页岩、白云质灰岩,属浅海相碎屑──碳酸岩建造,厚米。
寒武系:为浅海相硅质岩。分布于莫干何村、三桥五四、城关方山等地的荷塘组硅质岩夹炭质页岩,厚米;分布于三桥五四、莫干何村、城关幸福、洛舍上贾坞的大陈岭组硅质泥岩,厚.55米;分布于三桥湖塘里,对河口沈中坞,城关信谊、大友、洛舍中贾坞等地的杨柳岗组泥质条带灰岩。
奥陶系:为浅海相碳酸岩──碎屑岩建造,零星分布于上柏淡坞、鸿渐,三桥民进、民丰,莫干徐家庄,龙山沙岭头,对河口等地。顶底不全,热感变质普遍,角岩化程度较高。
上志留统: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建造,分布于上柏淡坞、秋山、龙山、武康、三桥、洛舍一带,厚度大于米。
上侏罗统:为火山岩系,由陆相喷发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组成。分布在三桥、武康、上柏以西,厚度大于米。
白垩系:仅在新市、下舍一带第四系覆盖层下,钻孔中见有红色陆相地层。
第四系:最为发育,主要分布在城关镇以东及东苕溪、余英溪、湘溪港两侧,面积约占全县的50%,成因类型复杂,以冲积、洪积、湖海沼泽型沉积为主。城关、三合、洛舍以东,厚度为50~米,以西为2~50米,其中武康镇为11米左右。
(二)地貌特征
县境处于浙西北低山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边缘。总体地貌分三大区:西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平原区,东部为平原区。
地貌形成,经历相当漫长的地质时期。早在3.5亿年以前,县境城关、洛舍、二都、三合以西地区,一直沉沦在海中,接受早古生代浅海至滨海相沉积;以东地区却裸露在海面之上。距今1.95亿年前,受印支运动影响,全县隆起成陆地。侏罗纪末,火山岩浆活动减弱,形成西部低山区,而东部地区出现断陷盆地。从第四纪更新世开始,海水又自东向西入侵,东部地区又相对下沉,直至近代形成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
(三)矿产资源
德清县的矿产资源经过普查、勘探,已查明地下蕴藏着金属、非金属、稀有金属、燃料等18种矿物,有矿床4处,矿点、矿化点27处。但矿藏储量少,不宜规模开采。形成规模开采的仅有萤石矿,莫干庾村的萤石矿,品位71.79%,矿体规模长米,宽1.92米,储量.6万吨。未形成开采的有三桥五四的石煤;洛舍砂村及城关东山的磁铁矿,上柏周家坞的锡矿,矿带长30~米,厚1.9~5米。闪锌矿见于武康八都,矿化带长米,宽4米,含锌0.8%。铅锌矿有矿点2处,分别在上柏乌淡岭及俞家口马岭,含量也不高,含锌0.5%~1.3%、铅0.45%~2%。
此外,县境内尚有生产水泥用的页岩、凝灰岩,冶金用的白云岩、石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等矿产。年全县有大小石矿处,年产石料万吨,其中三合康介山的石料,质量上乘,曾用于建造上海的杨浦大桥、上海电视台电视塔。
四、环境(一)土壤
土壤以红壤、水稻田土类分布面积最广,低山丘陵区以红壤为多,河谷、水网平原及丘陵山区以水稻土为主,其余则是分布于平原和水网平原的潮土,母质为河、湖、海相冲积、沉积物。据~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土壤可分为5个土类,9个亚类,31个土属,63个土种。现分述如下:
5个土类: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
红壤分布于海拔~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面积53.5万亩,植被主要有竹、松、杉、茶、果等,以竹类植被占优势。土体呈黄红或黄棕色,母质以酸性岩浆岩的风化体为主。土层深浅不一,PH值5.3~6.0。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5%~2.5%,少磷钾。县境处于红壤带北部,红壤化作用较弱。县境内属红壤土类的主要分布在上柏、莫干山、对河口、筏头、南路、后坞、三桥、城关、洛舍、龙山。
黄壤分布于海拔~米以上的山地,土体呈黄色或棕黄色,母质为基岩残积风化体,面积0.44万亩。地表覆枯枝落叶或腐殖质层,表土层有机含量丰富,土壤呈酸性。植被以针叶、阔叶林为主。县境内黄壤土类分布在筏头、后坞、南路、莫干山风景区。
岩性土主要分布在秋山、三桥、莫干、对河口、筏头等连片的低丘上,面积1.43万亩。土体呈黑色或棕色,母质为石灰岩、泥质灰岩等风化残积体。植被多为灌木丛及马尾松。县境内岩性土类分布在三桥、莫干山、对河口、千秋。
潮土分布于河谷平原和水网平原,面积18.4万亩。母质为河、湖、海相冲积、沉积物。土壤质地均一,pH值微酸至中性,爽水透气,养分丰富,土类利用程度高。河谷平原种植早园竹、蔬菜及旱粮,水网平原以粮桑为主。县境内潮壤土类分布在三合、上柏、筏头、千秋、三桥、徐家庄、城关、雷甸、洛舍、干山、钟管、勾里、下舍、新市等地。
水稻土广布于河谷、水网平原及丘陵山区,具有砂黏适中、酸碱适度、土层深厚、养分丰富等特点,面积40.4万亩,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水稻土的土类分布全县各乡镇均有。
9个亚类为:红壤、黄红壤、侵蚀型红壤、黄壤、侵蚀型黄壤、石灰岩土、潮土、潴育型水稻土、脱潜潴育型水稻土。
31个土属有:黄筋泥、亚黄筋泥、黄泥土、黄红泥土、砂黏质红土、红砂土、石砂土、片石砂土、岩秃、山地黄泥砂土、山地石砂土、黑油泥、油黄泥、清水砂、培泥砂土、泥砂土、湖泥土、堆叠土、老黄筋泥田、黄泥砂田、黄油泥田、泥砂田、泥质田、培泥沙田、黄斑田、小粉田、堆叠泥田、青紫泥田、半青紫泥田、青粉泥田、缸泥田。
(二)气候
县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3℃~16℃,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3―6月以偏东风为主,多雨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期。6―9月常有台风过境,有时酿成灾害。10月秋高气爽,一般雨量稀少;11月至次年2月,刮西北风为主,气候寒冷少雨。
德清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春季一般为3月底至4月4日入春,时间73~79天,平均气温18.2℃,日照.2小时,降水量毫米。夏季于6月中旬入夏,山区在6月20日左右,时间约79天,平均气温26.9℃,日照.8小时,降水量毫米。秋季于9月中旬入秋,山区偏早10天,平均气温17.2℃,日照.3小时,降水量毫米。冬季长天,大部分地区于11月中旬入冬,至次年3月底。平均气温6.1℃,日照.2小时,雨雪量毫米。
全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4小时,日照时数平原多于山区,中部平原为最多。全年以夏季日照最多,达.8小时,冬季最少,为.2小时。日照年际变化,以年日照最多,年均达.4小时,年最少,仅小时。日照率40%~41%,西部山区为34%。
全年无霜期平均为天左右,西部山区天左右。
全县平均降水量毫米。西部山区为多雨区,降水量.1毫米;东部平原为少雨区,仅9.6毫米,中部雨量居中,为5.2毫米。
四季降水各具特点。春雨常在3~5月份,以小雨和中雨为主。夏雨(梅雨)集中在春末夏初,一般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其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易诱发洪涝灾害。秋雨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而不稳定,中、东、西部之间降水差异显著。冬雨特点是降水强度小,稳定而均匀,占年降水量的23%~25%。
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新市最多年(年)雨量毫米,最少年(年)毫米。城关最多年(年)雨量毫米,最少年(年)毫米。山区姜湾最多年(年)雨量毫米,最少年(年)毫米。
据历代县志记载,境内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宋有8次,元4次,明29次,清31次,民国时期13次,建国后至年有15次,这些都是史志有记载,且规模较大,受灾较严重的洪灾。年6月24日至7月1日出现持续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在此期间总雨量为.0毫米。山洪暴发,平原河港水位猛涨,造成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10个乡镇、个行政村受灾,受灾人口33.2万,成灾人口21.8万,因灾伤病人口人,洪水围困7.32万人,紧急转移2.87万人;损坏房屋万间,倒塌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8公顷,成灾面积公顷,绝收面积公顷,毁坏耕地22.2公顷,死亡大牲畜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54亿元,全县经济损失12.98亿元。
(三)水系与水资源
德清地处杭嘉湖平原水乡,河港纵横,荡漾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全县有水域面积15.07万亩,其中河港4.84万亩,湖泊6.7万亩,其他池塘、水库、渠道等3.5万亩。县境西部以溪潭、山塘、水库为主,东部以湖泊、河港、池塘居多。
全县分东苕溪、运河两大水系。
东苕溪水系在县境内有湘溪、余英溪、阜溪、禺溪、埭溪等5条支流。县境苕溪河长为37.87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河床标高-2.3米~0.1米,底宽4米~33.5米。泄洪能力为立方米/秒,最大排洪量为立方米/秒。
湘溪源流有3支,一支由坞淡岭至上柏入湘溪;一支由河埠岭入湘溪;一支由余杭客水入湘溪。湘溪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干支流全长33.45公里。
余英溪旧名前溪,俗称英溪港。干、支流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上游支流有:双溪、合溪、阮公溪、盘溪、石扶梯水、石颐水。
阜溪出源于莫干山剑池。干、支流长54.75公里,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干流长15公里,河床标高-0.6米~0.7米,底宽8.2米~19.7米,泄洪能力立方米/秒。
禺溪发源于三合大竹山姚头里,东流经杨坟入东苕溪。
埭溪发源于莫干山北麓。上源有5支,均在县境南路乡境内,有碧坞、福水、横岭、石山村、斗蒋坞5支小溪汇集于湖家埭,从东北出县境,县境内干流长10公里,流域面积为54平方公里。
京杭大运河是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县境内分东、中、西三条支线。入境后,北流入太湖,东注黄浦江。
运河东线俗称大东港。由余杭五杭镇北五杭桥东分水北流入县境。一支东北流接漾溪港,在查亩头北出县境,一支东流入含山塘港。全长12.55公里,河底高程-0.6~0.8米,底宽6.2~88.5米,河面宽为35~50米。
运河中线从余杭塘栖镇东分水北流,在邵家坝入县境,至新市南栅漾后分流:一支东流入桐乡境,一支北流接含山塘出县境。长11.65公里,河底宽4.4~27.6米,河床标高-1.7~0.5米。
运河西线俗称十字港,从雷甸武林头入境,至山水渡与龙溪会合。全长16.8公里,河底宽5~25米,河床标高-0.9~0米,河面宽70米。
除两大水系之外,骨干河道还有东大港、东塘河、漾溪港、十二里塘港、含山塘港、横塘港等。东部平原自南而北的运河三线和自西向东的骨干河道外,各乡镇之间还有40余条乡际河道,真正体现德清境内河港交织的面貌。两大水系纵横交叉,孕育了“七大潭、八大漾”,其中亩以上43个,千亩以上的按地区分:东部5个,中部6个,全县以苎溪漾最大,洛舍漾、下渚湖次之。苎溪漾位于干山、士林乡之间,面积亩,水深2~4米。
(四)山脉与森林植被
西部山区与安吉县接壤处有6座山,自北而南依次为四面山,海拔.5米,培顶山(.7米)、铜岭(.9米)、大斗坞(米)、岩山又称笔架山(.2米)及屋基山(.7米),山脊线走向为北北东至北东东。与杭州市余杭区交界处12座山,自西而东依次为大山上(.1米)、横岭(米)、黄回山(.5米)、牛角尖顶(米)、佛陀山(米)、马头关(米)、中和山(.3米)、金山(.9米)等,山脊线走向为北东。与湖州市郊毗邻处有6座,自西而东依次为西湖顶(.7米)、乌哨岭(米)、湖峰岭(米)、高峰(.2米)、青龙山(米)及凤凰山(米)。
著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顶峰塔山海拔.2米,为西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带的屏障。莫干山周围群山连绵,植被覆盖率为全国名山罕见,全山绿化面积0余亩,植被覆盖率达92%以上,有全县最高峰五指山(米)、天山(米)、培顶山、杨家田(米)、中华山(米)、金崇山(.1米)、狮子山(米)、上官山(米)等。
武康、城关、洛舍、干山等中部地区有城山、大山、鸡笼山、金鹅山、乾元山、百凉山、狮山、塔山、大紫山、龙山、小凤凰山、野猪山、火烧山、南庄山、东山、蠡山、干山等。其中城山位于武康镇西南,山顶浑圆,主峰海拔米。大山(禺山)位于三合乡,主峰海拔米。其东北2公里有鸡笼山,主峰海拔米。塔山(云岫山)与杨家山、鸭啄山、虎山、狮子山相连接,三合还有计筹山、大竹山、唐家山等,大竹山海拔米。金鹅山位于城关镇西侧,主峰海拔米。乾元山在城关镇南端,主峰海拔米。百凉山在城关镇北端,主峰海拔米。干山位于干山乡与钟管镇(原戈亭乡)交界处,有3个山峰,当地称为干山、龙山、凤山。干山南延,有茅山、葛山、齐眉山等低矮小山。
县内山林资源主要分布于西、中部低山丘陵区。县境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地带,森林植被以常缘阔叶林为主,除竹林外,主要树种有40余科余种。西部低山区主要有毛竹、淡竹、刚竹、石竹、青冈、栲树等,中部丘陵有马尾松、杉木、早园竹、茶叶、白栎、茅栗、黄檀、山胡椒、山合欢等。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是桑,次为麻栎、枫杨、杨柳、苦楝、笋用竹,近年来路旁、水渠边遍栽水杉。全县珍贵树种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香樟、木兰、冷杉等。
据民国12年()《浙江经济年鉴》载:武康有山地47.13万亩,德清有3.04万亩,其中90%以上属林地。民国17年,当时的浙江省政府规定,从孙中山逝世纪念日至春分日,为植树时期,并以春分这一天为植树节。武康县政府决定每年3月12日举行植树宣传周,宣传、劝导民众植树,择地营造“中山纪念林”。当时武康县有林计六处,第一中山纪念林在乌回山,约63亩;第二中山林在石城山,约53亩;第三中山林在潘大坞,约85亩;第四中山林在旧仓基,约25亩;第五中山林在旧厉台,约12亩;第六中山林在牌坊附近,约10亩。此外,尚有九都白象山造林约亩,城山大漾坞造林余亩,均为县有林,共约亩,由就近各乡镇公所管理。为了绿化造林,武康还办有县立苗圃,地址在上柏福庆寺前,计25亩,每年可供苗木近17万株,有管理员、事务员各1人,雇工2人。县政府通令各区乡镇,每年植树节前往苗圃,无代价领种。据资料记载,武康县西南各乡镇每年至少领1株,其余各0株。抗日战争时期,因日军封锁,山区粮食短缺,纷纷毁林种粮,山林遭到破坏。德清县民国档案中,有私营培森农场,面积有田50亩,地50亩,山亩。山上植油桐为主。互益农场有苗圃3亩,油桐亩,县农业推广所有马尾松、桑地00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也号召每年植树、封山育林,民国36年5月22日颁布并制订保林实施办法共10条,举办森林登记及编查宜林荒山荒地,民国37年度植树造林成绩报告表中记载,在吴羌山造林20亩马尾松株。但至新中国成立前,仍未恢复抗战前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两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年武康凤燕乡白燕村68户农户和莫庾乡庾村农民率先封山育林0亩,尔后逐渐扩大。当时,还制订了一些管理和奖励制度。年9月,武康县政府规定造林成活率在50%以上者,全免或部分免除农业税。凡植树造林者,国营苗圃免费供应苗木。年武康、德清两县人民政府分别制订了《林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至年,两县共造林3.53万亩,在村旁、水旁、路旁、宅旁植树万株,封山育林3.2万亩,抚育林木37.1万亩,使林业生产出现较好的势头。
但曾有过三次破坏森林植被的大砍伐:第一次是“大跃进”、“大办钢铁”时期。全县有几万民工进山伐木烧炭。当时办炭窑1多只,伐木烧炭多吨,砍伐杂木2万立方米以上。第二次是年~年三年困难时期,毁林种粮,共毁林1.02万亩。导致部分地区“近山光、远山荒”的局面。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伐木风,砍伐树木2万多立方米。据年调查,县境西部山区胸径8厘米以上林木从年的7.61万立方米降至6.66万立方米。
年,封山育林又全面展开,至年全县封山面积6.85万亩。(见表1-1)
表1-84年主要乡镇森林资源情况
林业用地
(亩)
其中
毛竹蓄积量
林木蓄积量(立方米)
毛竹
杂竹
早园竹
经济林
用村林
疏林
柴山
荒山
开垦山
合计
(万株)
每亩
立竹(株)
合计
其中:
“四旁”树木
全县合计
597
.7
795
城关
3
2
8.8
14
洛舍
2
4
4.8
干山
78
42
5
2.1
2
二都
11
8
0
5.4
0
秋山
1.6
5
三合
2
11.5
武康
52.5
上柏
63
.5
77
1
三桥
3
4.4
15
龙山
33
0.7
莫干山
40
0
2
.9
后坞
81
.0
筏头
22
.6
对河口
32
2
02
.5
南路
35
3
.0
5
国营林场
43
16.5
注:1、经济林包括桑园、茶园、水果面积,疏林柴山包括薪炭林、灌木林及新造幼林。
2、全县合计数包括未列入表内的乡镇和单位数。
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林业“三定”工作,建立和完善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广大林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年到年的二十年中,全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美化环境工作,培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协调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的同时,“笋、竹、果”三大主导产业脱颖而出。全县累计造林12.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年的27.2%提高到41.9%;绿化程度由63.8%提高到95.2%,居全国先进水平;林木蓄积由7万立方米增加到26.7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年达到2.1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7.8%。年达到2.7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4.2%。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笋、竹、果”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林业发展新格局(见表1-2)。年至年的三年中,全县平原植树26.5万株;人造林面积3.万亩;发展早园竹面积.万亩;建成4个一百万工程示范园基地亩。同时,在武康镇完成了“万亩早园竹示范园区”前期工作,总投资8万元,至2年,该示范园区可达到10亩。德清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浙江省发展一优二高林业先进县”、“浙江省林业产业建设先进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