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新闻网系德清唯一网络媒体。倾听德清主流声音,阅读德清权威报道,了解德清热门资讯……从 日前,“中国记忆论坛”网站上的一个帖子,引起德清广大网友的浓厚兴趣。
此帖是网友“天行健”去年底发的,题为:《“这是德清的哪座古桥?”》,附有照片。
帖子上是这样说的:“月前因代理诉讼案件,曾前往浙江德清乾元镇,顿时被其山水风韵所倾。近日在Ebay上看见一枚标有TehTsing字样的清末时期发行的拱桥明信片,应是德清(TehTsing)的古桥。但是因仅仅去过一次德清,且行程匆忙,所以根本不知道这是德清的哪座桥梁,现贴图于此,请知情者告知为感!”
随后,“天行健”又作了这样的补充:“TehTsing-SpiritBridge,明信片上有如此描述,或为‘神桥’,或为‘灵桥’,外国人对于中国事物的描述一般并不是很准确,所以这些文字仅供参考而已。”
此帖引起不少德清网友的兴趣。几天来,记者也开始探究帖子里透露的信息:如果它真的是德清的桥,其中可以透露不少信息——百年前,德清就是一个开放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水乡德清不仅桥多,而且建得有特色,引人眼球。通过寻找这座古桥,可以让人进一步了解德清的历史,更加珍视历史文化遗产。
“TehTsing”能翻译成德清吗
县外事办英语翻译高力给你解释
那是威妥玛式拼音法
“天行健”的帖子上,为何把“TehTsing”翻译成德清呢?
按现在的常识,德清的英文写法应该是汉语拼音“deqing”。记者设法与“天行健”进行联系,但均未成功。
只有弄清“TehTsing”是德清,此名信片才有探究的价值。为此,记者昨日咨询了县外事办的英文翻译高力,终于找到答案。
名信片上的“TehTsing”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法的德清,它用于清末至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拼写。
英国人威妥玛(~)在华任职期间,根据北京读书音制订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我们所熟知的“Peking”(北京)使用的就是此种拼音法。
“Deqing”则是目前通用的汉语拼音标注方式,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年—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看来,名信片上的“TehTsing”确实是德清的英文名。
高力认为,“TehTsing-SpiritBridge”确切的翻译是“德清——灵桥”,名信片上的桥梁应该出自德清。但是,按照现有的资料记载,德清并没有灵桥。它难道是一座有灵桥意思的桥?或是有“灵”读音的桥?正如“天行健”帖子上所说,外国人对于中国事物的描述一般并不是很准确,所以“SpiritBridge”文字仅供参考而已。
岁月沧桑,百年已过。照片上的那座桥现在还在不在?它到底是德清的哪座桥?希望广大读者帮助查找。记者。(记者宣宏)
美哉古桥,到底你是哪一座?一桥激起千层浪近百位读者来电打爆记者手机
9月3日,本版《这是德清的哪座桥?》刊发后,记者的热线电话被打爆了!
一座百年前上了国外名信片的德清古桥,激起德清人对水乡桥的浓厚兴趣。读者兴趣之强烈,远远超过预料。
有的读者连续打好几个电话,反复补充内容。说实话,此前不曾预料到,寻找一座老桥会引得读者如此 位于三合乡二都村的寿昌桥,是读者指认就是名信片上古桥次数最多的桥。
现在从09省道前往二都,在莫霞家私厂处,站在公路桥上南望,就能见到寿昌桥。景象与名信片上的确实相像。
建于宋代的寿昌桥在维修前也长满了藤蔓,桥的形制与名信片上的几乎一致。但是据当地老人回忆,寿昌桥的北侧不曾有过名信片上的树和房子。名信片上的南侧有一个河埠头,年寿昌桥维修时,并没有发现此处有河埠头。
名信片上还有一个信息值得考虑:画面的右边好像是一个港叉,而寿昌桥处没有。据分析,寿昌桥的北侧是一座山,过去也不会有河流。
因此,寿昌桥不是名信片上的桥的可能性较大。
东庄桥
当地老人持两种截然相反看法
桥南侧有棵三人合抱的大香樟树
相似指数:★★★★
位于钟管镇东迁村的东庄桥,也被许多读者热议,认为它就是名信片上的古桥。
记者从来电描述的情况判断,它与名信片上的桥相符。有读者告知此桥还在,记者昨日欣然前往。遗憾的是,此桥早已不存在。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庄桥被过往货船撞损拆除,改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后又被损坏,在其东面另建了新桥。
在东庄桥遗址上可以看到,老桥的建筑构件还在,大部分是武康石,还有部分残存的楹联。
记者拿着报道上的图片让当地几位老人辨认。有的确认这就是东庄桥,但也有的指出东庄桥与名信片上的桥略有不同,桥上的藤蔓没有照片上多,桥拱似乎比名信片上的高些,河道比名信片上的宽。
桥已不复存在,环境仍可以证明。记者看到桥的南侧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香樟树。樟树边上有几间老房子。当地老人告知,这房子是后来改建的,以前这里也有房子,有商店,是过去行船上下歇脚的地方。边上也有一个港叉。这些与名信片上的画面基本一致。
记者综合当地老人回忆发现,老人所指出的不同会因为时间和一些因素的不同而改变。桥上的藤蔓多少可因人为和气候因素而改变。名信片上的桥拱高低会因为藤蔓遮盖而改变。河道会因为现代船只吨位大、水浪急,长期冲刷而变宽。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名信片上的行船正是那个年代我县东部地区主要水上交通工具。因此,东庄桥有可能是名信片上的古桥。
大虹桥
桥拱后可见已被拆除的东门城桥
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年德清水路去杭的必经之道
相似指数:★★★★★
位于乾元镇东门城桥外已经消失的大虹桥,得到网民“余不乡人”的力捧,他还说出了重要依据。
“余不乡人”认为:从名信片画面中可以看到,透过桥拱依稀可见已经被拆除的东门城桥。建于明朝的东门城桥是水城门,其东侧拱圈上有横石梁。两个桥拱中间有较窄的竖墩。这一特征正好与画面相符。
据清代康熙《德清县志》记载:“大虹桥在龟溪东岸,当行春门之首。”民国二十一年(年)编的《民国德清新志》有如此记载:“大虹桥,年久失修,桥上布满木莲藤。”这又透露了两条信息,第一,取名大虹的桥一定是较大拱桥。第二,桥上长满藤蔓。这也与名信片画面相符。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虹桥是德清从水路至杭州的必经之处,过往人员多,当年老外有可能在旅行途中发现此桥很特别,拍了下来。因此,大虹桥极有可能是名信片上的古桥。
几天来,读者对德清古桥产生了很大兴趣,还指认另外的桥就是名信片上的桥,比如武康下柏村的汉桥,甚至还有人提到了湖州千金的囡囡桥(音)等等。
名信片上的古桥究竟是寿昌桥、东庄桥、大虹桥,还是其它的桥,本版将继续 经过进一步的考证,相似指数三颗星的寿昌桥首先被排除了。除了前篇报道中的几个“不似”之外,又有了新证据。
寿昌桥处的河道是由西南角流入,而明信片上的是从西北角流入。还有更重要的证据,东望寿昌桥,其背后是一座山,明信片上没有。还有,清末和民国时期,寿昌桥所处的三合属武康县管辖地,它不应该是明信片上所述的德清桥。
其次被排除的是相似指数四颗星的东庄桥,证据也非常有说服力。
东庄桥的北侧虽然有明信片上至今看起来也十分相似的树,但是,经过进一步判断,明信片上的树是长在桥的西侧,而东庄桥的长在东侧。
大虹桥遗址
它就是大虹桥
众多越来越有说服力的证据,指向了相似指数五颗星的大虹桥。
县博物馆研究员朱建明对德清的桥梁一直很 9月7日,记者随朱建明前往大虹桥调查。在现场,明信片上的那幢老房子几乎原样保存着。朱建明考证后表示,这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周围其它房子明显都是后建的,与照片画面对应。站在当年老外拍摄照片的位置西望,果然就是原东门城桥的桥墩,这与明信片上的信息完全吻合。关于明信片上那棵树,当地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原来桥的西侧确实有树,由于河水冲涮,泥土流失,树的位置现在已成河道。
寿昌桥
进一步观察,大虹桥南堍的桥墩还残存着,北堍地面还散布着桥的石构件,其中有一块是桥拱石。
访问当地老人时,有一位叫邵金掌的老人对大虹桥的记忆尤为清晰。
他说,老的大虹桥是圆筒桥,上面长满了木莲藤。当记者给他看明信片图片时,他很兴奋地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样子的。”他还回忆,抗战将要结束时,大虹桥桥面已经损坏严重,日本军为了军车通过此桥,把桥拱拆掉,在桥墩上搭建了木桥。解放战争时,木桥已损坏,解放军用船在此地搭建了浮桥过河。后来又搭建了一座木桥。上世纪70年代在木桥下游建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勤俭桥。他的说法与新编《德清交通志》记述基本一致:民国33()年桥面被毁,曾征集民船15艘搭浮桥。年1月,县人委交建科新建为石台木面桥。年10月拆除旧桥,向东移约百米建勤俭桥。
找到了明信片上不能开口说话的建筑物,又找到亲眼目睹当年景象的老人,所有信息都能一一对应。大虹桥应该就是明信片上的古桥!
东庄桥遗址
一座很有味道的桥
为了更确切解释名信片上的信息,记者对明信片上“TehTsing-SpiritBridge”中的“SpiritBridge”再作探究。“SpiritBridge”的解释是“神桥”或为“灵桥”。
老外为何要把大虹桥作此称谓?
今年已至耄耋的退休教师蔡振诚老人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当年(年)他去杭州求学,经常要坐船往返该桥。每次将要通过此桥时,船老大会用脚踹甲板,招呼大家不要出声了,过了桥大家才能言笑。
为何如此?据传,如船过此桥而言笑,船必翻无疑,这是当地祖辈一直流传的说法。县博物馆研究员朱建明从史志上找到了这一说法的证据,据康熙《德清县志》载:大虹桥上长满木莲藤,航行过桥相约不开口,故名哑子桥。这很有可能就是“神桥”或“灵桥”之说的由来。
民国《德清新志》也有一说:“相传桥下有燕巢,城内科甲必胜。”朱建明认为,清初德清“蔡家三状元”的蟾宫折桂之年,桥下可能正好有燕子做巢。由于传说中这种因果关系的应验,德清俗话称“真灵”。这就是“灵桥”的出处。
清末明信片上的德清古桥是已经消失的大虹桥,这一发现,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一座消失了六十多年的古桥,如今还能一睹她的真容。在水乡德清的历史上,勤劳智慧的德清人曾建造过许许多多如大虹桥那般美丽的古桥,而如今已经所剩无几。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水乡的河流是五线谱上的线,而桥就是音符。这就是水乡。(记者 宣宏 文/图)
清康熙德清古境图
“大虹桥”回归故里
经过一番迂回曲折,《这是德清的哪座桥?》系列报道中的那张明信片已被德清新闻网编辑部获得。据县集邮界权威人士鉴定,这张印有大虹桥照片的名信片,确实是清末民初时期发行的邮品。
德清新闻网编辑部将把这张有特殊意义的明信片捐赠给县博物馆。
“大虹桥”的家在德清
网友“天行健”细述发帖缘由
网友的一个“这是德清的哪座桥?”的帖子,在德清引发了一场寻找古桥的行动,并开展了一场为古桥命运担忧、如何保护古桥的讨论。至今,还有读者来电询问古桥情况,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在寻找和讨论古桥的过程中,《今日德清》编辑部有一个想法:德清应该拥有这张明信片。虽然在集邮界,这张老明信片算不了特殊,但是对德清来说它是珍贵的。
编辑部对网友“天行健”所发的帖子内容逐字逐句进行研究,开展了撒网式寻找,线索连了又断,断了又连。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前,编辑部同事终于在网上找到了此明信片的收藏人张先生。经过反复协商,张先生同意转让。
据张先生介绍,他是明信片收藏爱好者,对古桥类名信片尤为喜爱。这张明信片是他在美国的一个网站上发现的,感到很有特色,于是就买下收藏。
张先生还坦言,他就是我们起初一直寻找的,在《中国记忆论坛》网站发了《这是德清的哪座桥?》帖子的“天行健”。
张先生去年出差到乾元镇,看到那地方古色古香,很有古韵味,想到了这张写着“TehTsing-SpiritBridge”的明信片,试着在网上发帖,想请德清人帮助找一下这座桥,想不到果然找到了,还引出了有意义的话题。他表示,此明信片由德清保存是最合适的。
当年大虹桥拍摄者扑朔迷离
曾拍过莫干山的荷兰摄影师可能性最大
得到明信片后,慎重起见,编辑部请集邮界人士鉴别。
有50多年集邮史、县集邮协会的项天顺老人,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这张明信片的纸质、印刷都没有问题,诞生年代应是清末民初。他说:“老明信片仿冒的比较多,对老的邮品我不说%真,这张可以打80%以上。”
与此同时,记者对此明信片的来历作了探究。
明信片背面有英文“P0STCARD”和“PUBLISHEDBYEDWARDEVANSSONS,LTDSHANGHAI.”。县外事办英语翻译高力认为,上述英文对应的中文是:“明信片”和“上海爱德华埃文斯父子有限公司发行”。高力通过网络查找,它很可能是加拿大人于年至年在上海居住期间所办公司发行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是专门出售给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使用的。
那么,明信片上的大虹桥照片是谁拍摄的?
爱德华埃文斯父子有可能是拍摄者,但公司老板周游各地拍照的可能性不大。有位叫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的荷兰人倒是有可能的。
据史料记载,——年,受美国农业部派遣,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首次孤身来到中国进行探险考察。之后,迈耶又三次来到中国(——年,——年和——年)。其间,他到达过德清,拍摄了德清风土人情的照片。以前,我县曾发现过迈耶在莫干山一带拍摄的照片。到目前为止,我县尚未发现清末其它有关德清的风情照片。因此,出版商爱德华埃文斯父子有可能使用摄影师迈耶拍摄的照片制作明信片。
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有待今后证实。
记载了德清大虹桥的明信片,游历千山万水,穿越百年时空,来到德清,这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这张明信片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将成为一段佳话。为了让大家永远记住它,《今日德清》编辑部将把这张有特殊意义的明信片捐赠给县博物馆,成为馆藏物品。(记者 宣宏 文/图)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