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说: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
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
学生习作
以历史为鉴,亦以预言为鉴——读《》有感
德清县高级中学
高三(10)班
陈沈圆
出于对现实不公世界的不满,古今中外无数人设计过理想社会的蓝图:中国有大同世界之说,柏拉图有《理想国》之著,莫尔有《乌托邦》之作……“乌托邦”更几乎成为完美之国的代名词。然而“乌托邦”一词的拉丁文原意即“没有的地方”。千百年过去,人们不断奋斗、苦苦探索,至今还是没能建立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新的社会制度产生,反乌托邦小说也诞生了。《》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部。
←
《》
读《》,开头就会被惊艳:“这是四月里的一天,天气晴朗却又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寥寥几笔,冷峻而不详的气氛即扑面而来。联想全书内容,令人不寒而栗。
《》讲述的是主人公温斯顿在极权主义、个人崇拜高压之下的大洋国中试图挣脱牢笼、寻求自由,最终却彻底失败的故事。
《》的社会是恐怖的社会。“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正是高度凝练的概括。长期兼并使三个超级大国实力达到稳态,对外战争只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老大哥和少数内党党员玩弄政治,他们营造的“自由”只是奴役群众的幌子;愚民政策和洗脑教育引发个人崇拜;树立典型、仇恨教育、转移火力把国民培育成忠顺而狂热的信徒。
很多桥段对我们而言都不陌生:在公共食堂吃饭让人联想到在生产队吃大锅饭;形势报道一路走高而实际待遇却江河日下让人联想到夸张虚报大放卫星;腰绑鲜红饰带的“青少年反性同盟”成员让人联想到戴红袖章束武装带的“红卫兵”;无处不在的老大哥宣传版画“BigBrotheriswatchingyou”让人联想到对斯大林、金日成铺天盖地的个人崇拜......
比对身体控制更可怕的是思想控制。大洋国的居民,生活里充斥着监视电屏和无处不在窥探的秘密警察,稍有不慎就会被检举或揭发。不必说一举失当或一言不慎,哪怕只是有一点异样的想法冒出来也是犯罪——思想罪。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不仅是肉体,存在存在过的证据一起被“人间蒸发”。“新话”的推广和“双重思想”的洗脑更是使人丧失自由思想的能力,从根源上杜绝所有异于老大哥的“异端邪说”。“新话”割裂了现今与过去的思想连接,完全使用新话长大的一代将无法理解先人的自由思想。双重思想掐断了客观理智的脖管,强迫人民学会在黑白颠倒时忘却过程与服从结果的能力。只要老大哥说二加二等于五,群众就没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即使这是客观事实。依靠这两样钳制思想的工具,老大哥可以任意歪曲历史、篡改历史。老大哥的指示永远正确,因为不符合事实的指示都会被修改得符合事实,而群众唯有接受——在双重思想指导下。
好在还有一丝希望。温斯顿也曾经历过革命前的岁月,留存有一些糢糊的记忆,记忆与现实两者的巨大差距在温斯顿的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促使他产生反抗的心理并试图寻求自由。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温斯顿不能暴露自己,也找不到盟友,只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斗。这场地下的战争不知其始终,但只要还有自由的思想流传,斗争就不会停止。群众愚昧,但一旦群众觉醒,其势将不可挡矣。温斯顿和他看不见的战友们,就要把自由的思想传之后世,广为传播,唤醒大众。
《》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在黑夜中给了我们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之光,又残忍地将其熄灭,可我们还是愿意相信未来。温斯顿最终还是暴露了,被重新洗脑,当看到结尾“他热爱老大哥”的时侯,我的心里咯噔一声,继而深感绝望。也许小说必须这么写才有震摄力,但其预言性如此强烈真是让人扼腕。老舍先生读《》,不以为然,然而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投湖自尽,始有感焉。身处十年文革,难见曙光之路,不能不触目惊心。好在细细思之,文化并不像小说中那样易于毁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也非一朝一夕可扼杀。思想还在,希望就在。《纽约时报》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书里的结局绝望无力,但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此书,却又有希望的荣光。世上没有绝对的光明与黑暗,有光明就必然有阴影,有阴影也意味着必然有光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亦然。我们读书,不仅要以历史为鉴,也要以预言力鉴,毋使其向黑暗之渊滑动。离黑暗远一步,也就是离光明更近了一步。
微点评
蒋勋说:“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文革’时期,整个社会的声音最一致,但那不叫秩序。没有一种声音是绝对百分之百的好。任何一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有其存在理由,可是它必须与其对立的声音产生互动,那才是好的现象。”你我是否敢于在黑暗中振臂呐喊,履行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呢?如果我们安于被安排的社会生活,却没有一个人主动维护公民的利益,那么我们的人民和国家便是被剥离开的。而失去了意识,就好比生活在。
点评人:欧阳炜
语文工作室
蔡海峰语文工作室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