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新闻网系德清唯一网络媒体。倾听德清主流声音,阅读德清权威报道,了解德清热门资讯……从 最近几天,不知为什么,好几个朋友打电话问我,德清方言里的“jiá”字应该怎么写?因为德清方言里的“jiá”字,有“能干”的意思,我估计他们是想报道某位“能人”的事迹,或者倡导做事情要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谋发展嘛,大家都要向“jiá”人学习,“jiá”介(吴音gā)点。
可是,这“jiá”字真个写不出。我曾与几个喜欢咬文嚼字的朋友讨论过,有人主张写做“邪(吴音jiá)”或者“斜(吴音jiá)”,理由是:聪明能干的人会动脑筋,喜欢玩点“逆向思维”,会时不时弄出点“歪门邪道”来,给人的感觉是多少带点“邪气”。可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jiá”字虽然带点贬义,但很轻微,不过是聪明人耍点“小滑头”,就是有点“狡黠”,有点坏又不太坏,所以应该写做“黠”。对此,我都不敢苟同,因为这些说法,都只是找个意思有点相关、读音有点相近的字来替代而已。真的要找到这个“jiá”字,还得换条思路。
我以为,我们首先得弄清楚,方言词“jiá”究竟有哪些意思,这些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说吧,大伯、大妈替女儿物色对象,问:“小伙子怎么样?”答:“小伙子蛮jiá。”“jiá”就是“能干”。除了这个最基本的意思之外,“jiá”还有另一层意思。比如说,你与大伯、大妈好久没见面了,问:“身体还好吧?”答:“jiá煞。”这“jiá”就是“身体很健壮”的意思了。古代农耕社会,“身体健壮”就“能干活”,就是“能干”,于是,“jiá”就自然有了“身体健壮”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jiá”越来越不能光凭“身体健壮”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算不得“jiá”,现在要被人称为“jiá”,还得会动脑筋,头脑灵光,也就是说“聪明”。再举个例子来说吧,老奶奶带着小孙子去买菜,没等大人们算清楚,小孩就把价钱报出来了。周围的人惊叹:“真聪明!”要是周围的人都是些老头、老太婆,一定会说“这个小把戏真jiá”。“jiá”不就含有“聪明”的意思了吗?所以说,“jiá”是褒义词,是无论如何不能写做“斜”、“邪”或者“黠”的。
这一点还可以用反义词来证明。问:“jiá”的反面是什么?德清人就会说:“bó”——这个字还是写不出。没有能力,派不了用场的人,德清人讥之为“bó鬼(吴音ji)阿三”,“介点事体都做勿好,真bó!”也可以用在身体方面,“爷老头子年纪嘛大了,还蛮jiá咯。”“曷里呀,这两年也bó了。”很明显,“bó”是贬义词,它的反面“jiá”是褒义词确定无疑。
当然,“jiá”字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带出点贬义来。比如说,某某人太张扬,有些人看不惯,背后就会说:“这个人啊,jiá客!”心直口快的人更是当面开销:“覅jiá煞来介jiá!”不管是背后说的还是当面开销的,都是讽刺的口气,都是正话反说,所以说“jiá”的贬义不是原本就有的,是在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是一种修辞手段。“jiá”怎么说都是个褒义词。
问题是这“jiá”字到底应该怎么写。有些方言字写不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来有这个字,只是现今吴方言与普通话的读音相去甚远,难找。另一类是本来就没这个字,或许它本来就不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而是古越族语音的遗存。“jiá”也许属于后者吧,因为别说语音了,就连意义,现代普通话里也找不到基本对应的词。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武断“jiá”有音无字,还得找。《现代汉语词典》等大小字典、词典里,肯定是没有的,要找只能在《康熙字典》或其他古字书里找。可这些字典和字书都按偏旁部首编排,不知道“jiá”字的写法,怎么去找这个字呢?于是,我想到了费卫民先生。他是报社里做校对工作的,文字学造诣颇深,办法多。我把我的意思告诉他,请他帮我查找。不久,有了好消息,他在QQ里告诉我,找到了!
他告诉我,这个字《康熙字典》和别的古老字书如《集韵》里都有,两种写法:一、写作(jiá);二、写作(jiá)。我眼睛一亮,觉得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字。字的左边“贝”字上面,比少一横,其实没有区别,省略而已;字的右边,“”用的是“攴”,“”用的是“攵”,也没有区别,“攴”同“攵”异形而已,都是表示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或别的什么工具在敲打。左边上方“”是由“卣”字演变而来的,进一步演变就成了“歺”(“餐”字的左上角就是);“卣”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左边下方“贝”,古代的货币,是钱。把这个字的三个部件总合起来的会意就是:某人手里拿着棍子或什么工具在敲打,旁边是“酒”和“钱”。就是“通过劳作而有了酒和钱”。你说这个人能干不能干,不?这“”字造得太好了,太奇妙了!
(《康熙字典》上的“”与“”)
费卫民还在《吴语词典》里查到:“:音笳,俗语也。”读音与德清方言里的“”吻合。《吴语词典》还注明这是个形容词,“能干”的意思,还以《蒙腋书》记载的“沪谚”为例说:“小伙子做,踏板头上有不得三双小儿鞋。”意思是:孩子多,吃口重,男人再也没有用了。这里的“”与“”字一样左边也没有那一横了。有如此确证,“”字该这样写无疑!
“”字表现力极强,德清人常挂在嘴巴上,为什么人们都不会写呢?为什么普通的字典都不收呢?我想恐怕原因有二:一、“”这个方言词只流行于浙北、苏南一带,就是太湖周边地区,过了钱塘江就不大听得到了,并不是整个吴方言区都用。范围不广,字典不收,书报不用,渐渐地人们就不认识,不会写了。二、《康熙字典》虽然收了这个字,可惜语焉不详,仅注三字“裁至也”。人们不仅很难凭这三个字理解“”字的意思,而且还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裁”就是“裁剪”的“裁”、“制裁”的“裁”,那么“裁至也”就是“狠狠地制裁”了。这就无法跟“”挂上钩。其实,“裁”通“才”,“才能”、“才干”的意思,“裁至也”就是“才能出众”、“极有才干”、“本事好极了”,这才叫。
作者张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