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2日,白雪覆盖下的茶园正在孕育新芽,一本关于茶文化的书问世了。在首发聚会上,翻阅这本《德清茶文化》,油墨的芬芳彷佛变成了茶香,循着墨香茶香,我走进多年前,那长满野茶的武康小山寺……
一、茶僧与《茶经》
公元年前后,南北朝元嘉中期,一位叫法瑶的花甲僧人渡过长江来到南京。南京,当时称建康,南北朝首都。法瑶山西人氏,出身晋安帝之世,史称“少而好学,寻问万里”。
法瑶在南京遇见朝廷高官沈演之(—)。沈演之,字台真,武康人,时任尚书吏部郎。沈演之见法瑶精通佛道,学问高深,便介绍其来到武康小山寺。
小山寺,又名翠峰寺,位于德清经济开发区龙胜村漾口。小山寺东角有翠峰浜,连通小山漾,接外港。据考,古代各路朝拜小山寺的香客就在翠峰浜河埠泊船登岸。
法瑶来到小山寺后,对寺旁野茶树犹感兴趣,经常摆弄采摘品尝,后又烘干藏之,每当用餐时,取出来,用沸水冲泡饮之。
茶能清心解毒,这在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苦茶。
法瑶在小山寺一呆就是19年。那年79岁的法瑶接到齐武帝传旨回到武康。
斗转星移,世事更替,时间一晃过了三百年,皇帝已换成了唐朝的第九代唐肃宗李亨。那年,湖北天门人陆羽遍游长江中下游,来到苕溪。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三卷。
翻阅古籍史料,没有发现陆羽到过德清的直接记载,但《茶经》有关德清的记载有多处。除法瑶遇沈演之来到武康小山寺,“饭所饮茶”外,在《八茶之出》中载“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茶经》把安吉武康两县的山谷认作是出产茶叶,应是亲历现场勘查后所为。陆羽,字鸿渐。在德清原武康县京杭国道沿线有“鸿渐村”、“鸿渐岭”、“鸿渐畈”等地名,延续至今,不可能与陆羽毫无关系。
而在早法瑶、陆羽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德清的原始住民已经用吃茶了。据传,当初防风氏率众治水,人们就将烘青豆、野芝麻、橘子皮、胡萝卜等和茶叶一起用沸水冲泡,既饮又食,解渴充饥。这种食茶风俗至今仍在德清三合一带流传,现称“烘豆茶”。王旭峰在小说《南方有嘉木》一书认为,“烘豆茶”是咸茶一支,出自德清。因而在她的故事情节里,杭家有一媳妇就是娶自德清,做得一手好的“烘豆茶”。
德清有嘉木,既养育了古先民防风氏族,也成就了高僧法瑶“饭所饮茶”的名声,开了僧人禅茶的先河,也引起“茶圣”陆羽的驻足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